倡議方案
立場
具體計劃
整體規劃佈局
一個中心
三個景區
路線規劃
建議的優點
承載能力評估

三個景區

首頁 > 地質公園 > 倡議方案

大型柱狀節理的凝灰岩

 

屹立於海岸具大型柱狀節理的凝灰岩

 

黃竹角咀泥盆紀沉積岩 (香港最古老的岩石)

 

平洲島上第三紀的湖相沉積岩 (香港最年輕的岩石)


馬鞍山礦場及採礦隧道


香港石林 馬鞍山石壟仔 風化火山岩倒石堆

 

馬鞍山石壟仔風化火山岩倒石堆情況

 

吉澳一帶的紅色的岩石

 

鴨洲海蝕洞

 

赤洲白堊紀紅層

 

馬屎洲二疊紀海相沉積岩

 

 

長久以來,人們都忽略了香港石屎森林背後的自然瑰寶。 香港的陸地面積雖然只有1100平方公里,但大自然賦予了香港很多的恩賜。 在這個彈丸之地,有許多不同凡響的地質現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為香港增添了不少的自然觀光資源。

 

全球罕見的

具大型柱狀節理的火山岩

世界上六方柱狀的火山岩並不少見,但絕大多數都是由黑色的基性玄武岩組成。


但香港出現的卻是六方柱狀酸性流紋質凝灰石,在世界上十分罕見,非常獨特。

 

為甚麼在香港,會有大面積酸性六方柱狀節理凝灰岩形成?

 

正引起許多地質學家的關注。

 

從萬宜水庫到果洲群島一帶,可以看到香港最奇特的地質景觀──火山岩在這裏呈現為一排排豎立著的巨大六方形石柱,整整齊齊,無比壯觀,好像神秘的天外來客堆放建築石材的倉庫。這些巨大的天然石柱,是罕見的地質奇觀,為香港提供了一份得天獨厚的地質旅遊資源。

 

這些奇特的柱狀凝灰岩形成於大約1.4億年前。當時,地底下有劇烈的岩漿活動,產生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伴隨熾熱的火山灰飛流噴出,大量的熔岩從地底湧出地面,覆蓋了山坡和大地,剎那間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灰熔岩層。多次間歇性的噴溢形成了多層的火山灰熔岩層。當大面積的火山熔岩層冷卻,逐漸凝固變成堅固的岩石時,由於發生了非常規則的收縮,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這種具六方形柱狀節理的凝灰岩。

 

香港之最

最古老與最年輕的岩石

赤門海峽,一個充分體現斷層地貌的海溝。從東北到西南,像一把寶劍插入新界東區。沿著這條斷層有五個不同年代的沉積岩地層出露,這是非常罕見的地質現象。


這裏有四億年前泥盆紀的砂礫岩,也有最新近第三紀形成的湖相沉積岩,它們沿一條直線分布,揭示了香港地質演化的歷史。

 

黃竹角咀泥盆紀沉積岩(香港最古老的岩石)

「黃竹角咀組」是香港泥盆紀代表性的岩石地層單位,其岩石沿赤門海峽北岸斷斷續續廣泛出露,尤其在赤門海峽北端黃竹角咀一帶,岩層出露狀態極好。由於年代久遠,受地質構造運動的皺褶和錯動,「黃竹角咀組」岩層的為產狀已近於直立,蔚為壯觀。觀賞路線可乘船順著赤門海峽北岸緩緩而行,沿途觀看;亦可徒步沿大尾督大壩進入白沙頭,進行近距離詳細考察。

 

赤門海峽兩岸所發現的泥盆紀化石種類繁多,不僅為地層年代的鑑別及地層層序的劃分提供了依據,而且為分析泥盆紀時期香港的自然環境提供了證據。

 

平洲島上第三紀的湖相沉積岩 (香港最年輕的岩石)

平洲(亦稱東平洲)是新界東北大鵬灣中的一個小島。全島由均勻薄層狀粉砂岩、白雲質粉砂岩、泥岩及燧石層組成,與香港其他地區的岩石迥然不同,被命名為「平洲組」。在香港,早第三紀之後的沉積物都未能凝固結成堅硬的岩石。從地質歷史的角度來看,「平洲組」是香港最後形成的,真真正正的「岩石」,即最年輕的沉積岩。

 

這裏一層層的岩石如同一本巨厚的千頁書,包藏著地質歷史的無限奧秘,它書寫了香港地質歷史最新近的篇章。「平洲組」中發育各種不同的層理(如水平、交錯、卷曲層理等)和層面構造(如泥造、波裂、雨痕、蟲跡等)。「平洲組」中的白雲質粉砂岩,尤其是含沸石和霓石的粉砂岩,揭示岩石形成於亞熱帶乾旱條件下的半鹹水環境。紋層層理的形成反映湖水水位的升降及鹽度隨季節的變化。在「平洲組」中曾發現大量植物、孢粉及昆蟲化石。根據化石特徵,「平洲組」被確定為早第三紀的沉積。

 

礦業滄桑

香港唯一的工業礦山

馬鞍山礦場及採礦隧道

馬鞍山位於沙田的東北方約十公里處,是一座海拔700米左右的陡峭高山。馬鞍山鐵礦從20世紀初期開始採礦,在50、60年代曾經創造過非常輝煌的鐵礦開採業績,70年代中期採礦工業開始沒落,1976年3月馬鞍山的採礦工業終止,礦山被完全廢棄。但是,大規模工業採礦的遺跡至今隨處可見。

 

馬鞍山鐵礦的形成受矽卡岩化、矽化和多次含礦熱液交代作用所控制。在礦床分類中屬於典型的「矽卡岩型期後熱液鐵礦床」。礦區的岩石中含有多種礦物成分,形成了香港最為複雜多變的礦物組合。因此,馬鞍山地區可以說是「香港天然礦物岩石博物館」。 馬鞍山礦場是香港唯一的工業礦山,在香港開埠歷史中留下了極其獨特的一頁,它對香港早期經濟發展的貢獻舉足輕重。出於安全考慮,馬鞍山地下採礦的坑道和礦井現在已全部封閉,禁止進入。

 

現有的礦山開採遺跡,對人們認識採礦活動及早期香港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海拔110米和240米處礦洞的入口仍保留原狀,反映當時的採礦規模;露天採坑的採礦及運輸平臺,呈現古老礦山的風貌;在礦山範圍內的多處地方,尤其是露天採礦及運輸平臺一帶,散落著不少鐵礦石、礦化圍岩及矽卡岩等;採坑周圍的山坡,可以發現好幾處與採坑挖掘有關的大型滑坡,是人類的經濟活動破壞大自然的典型實例。

 

香港石林

馬鞍山石壟仔風化火山岩倒石堆

一提到「石林」,人們都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雲南石林。馬鞍山石壟仔的「香港石林」,比起那些舉世聞名的旅遊景點規模雖小,但對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來說,也是一個大自然神奇的奉獻。

 

在石壟仔西南邊的山坡上,有一片天然形成的石塊堆集區,灰色石塊在鬱鬱蔥蔥、林木繁茂的山坡上顯得格外醒目。在這片大約0.07平方公里的山坡範圍內,寸草不生,奇石林立。石頭在這裏交錯架疊,險象環生;有的像怪獸,有的像恐龍,有的像烏龜,有的像蜥蜴。

 

石壟仔一帶不僅是一個非常好的岩石地質及地形地貌觀察點,也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旅遊休閒和遠足登山的好去處。山坡上那片灰色石林顯得神秘莫測,引起發人們深入觀察和探索的欲望;山上的山坡到處怪石林立,引人遐想。

 

據推測石林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倒石堆,即石壟仔過去可能是一個高聳的石崖,因構造運動的破壞和風化侵蝕,逐漸向西南方向倒下坍塌,填滿了崖下的山溝,形成了這片只見巨石,不見草木的香港石林。

 

海上丹霞 赤洲、印洲塘、 吉澳、鴨洲 等地白堊紀紅層

赤洲、印洲塘、吉澳、鴨洲等地白堊紀紅層像海上燃燒的團團火焰,大片紅色的岩石浮現水面,紅色源於石中鐵質的釋出,揭示酷熱乾旱的古環境。

 

赤門海峽東北開口處有個叫「赤州」的小島。島上的岩石赤紅如火,主要為礫岩、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被命名為「赤洲組」。實際上,在新界東北部的海域中,尤其是吉澳、鴨洲等地,有許多小島都是由這種紅色的岩石組成,他們形成的時代相近,環境相似。岩石的赤紅色調,是因為石頭中的鐵質在酷熱乾旱的條件下釋出而形成的。 這些岩石與廣東省韶關附近著名的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公園」的岩層,無論在形成時代上,還是在成因上都是非常相似的,都被稱為「白堊紀紅層」。

 

赤洲島,以及新界東北區海域中的那些島嶼上的岩石,長期遭受風化剝蝕和海浪的沖蝕,形成了非常奇特的紅色岩石地貌,堪稱「海上丹霞」。遠望似燃燒在海上的熊熊火焰,近看奇石林立,千姿萬態,實為大自然的偉大創造。

 

印洲塘天然條件得天獨厚,一直為漁業生產基地,有「小桂林」之稱,同時地形各異,風景優美,更擁有「印塘六寶」稱號的奇特地貌。

 

鬼斧神工 皺褶岩層

大自然的力量,令岩石褶皺、扭曲、錯斷、滑動與變形,造成今日形態複雜的層理,展示地質構造運動鬼斧神工的魅力。

 

馬屎洲──香港古生代二疊紀海相沉積岩型的唯一出露地點。 荔枝莊──香港火山沉積岩的典型代表,亦有「香港鬼之洗衫板」之稱。

 

馬屎洲二疊紀海相沉積岩

馬屎洲屬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的一個特別地區,由吐露港上四個小島組成,包括馬屎洲、丫洲、洋洲及一個未命名的小島。這些小島上有各式各樣的地質特徵,透過馬屎洲自然教育徑上的傳意牌,可欣賞到時間巨輪如何將地貌改變。

 

香港二疊紀沉積地層的出露非常零星和有限,以「大埔海組」為代表,而馬屎洲島是「大埔海組」建組的標準地點,島上的岩石露頭出露良好,主要為一套受褶皺構造變形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

 

斷層和褶皺構造發育,岩層發生變形或被錯斷,形態複雜。此地的化石雖然保存得不太好,但若干海相生物,如軟體動物、珊瑚、苔蘚動物、腕足類、海百合類等,以及部分層位元中的植物化石,仍然可以鑑別出來。

 

荔枝莊組中生代沉凝灰岩

「荔枝莊組」是一套與火山活動相關的、層理和後期構造發育極好的岩層,有「香港鬼之洗衫板」之稱。它可以作為香港火山沉積岩,即沉凝灰岩的典型代表。「荔枝莊組」的岩層主要出露在荔枝莊碼頭西邊的海灘。雖然該組岩層出露寬度不到200米,但岩性卻非常複雜,不僅有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及礫岩,還可見到粗粒晶屑凝灰岩、條紋斑雜細粒凝灰岩及具流動層理的斑狀流紋岩等,直接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岩石類型。

 

「荔枝莊組」的岩層中可見大量的同生沉積構造,如沖刷層理、粒級層理、包卷層理、水下滑動構造等。岩石露頭上後期構造變形清晰可辨,如褶皺、斷層及斷層造成的岩層走向不整合等,在一個不算廣闊的地帶,竟出露了多種不同的火山沉積岩石類型,而且集中顯現了如此多樣化的沉積構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極為理想的學習研究場。

 

優美的岩石 海岸地貌景觀

風雨的侵襲,海浪的沖刷, 漫長歲月的磨損, 造就了這幽靜的海灣。 思索它的形成,激發保育它的熱情。 願所有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享受它,保護它!

 

清水灣半島銀線灣 火山凝灰岩海岸地貌

新界的清水灣半島是淺水灣火山岩群主要出露的地區之一。這裏以「鷓鴣山組」的出露最為廣泛。「鷓鴣山組」主要為含晶屑條紋斑雜細粒玻屑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岩。除了命名地鷓鴣山外,香港科技大學附近的白水灣至銀線灣泳灘以東的沿海一帶,「鷓鴣山組」的岩石也有極好的出露。這一帶的海岸寧靜優美,不僅可以考察「鷓鴣山組」的岩石特徵,而且可以領略火山岩海岸地貌的雄偉奇妙。

 

「鷓鴣山組」是淺水灣火山岩群下部粗面質亞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條紋斑雜構造的穩定發育為主要特徵,含較多的火焰石和壓扁的岩屑。「鷓鴣山組」條紋斑雜構造的基質部分,大多為含長石斑晶或晶屑的細粒玻屑凝灰岩。在風化的岩石露頭上,經常可以看到構成條紋斑雜構造的浮石,被剝蝕掉之後所形成的具定向排列的空洞。在「鷓鴣山組」中偶爾可見具緻密結構的熔岩夾層。

 

西貢龍蝦灣熔岩和細粒火山岩 海岸地貌

淺水灣火山岩群七個岩性組中,唯有「檳榔灣組」是主要由火山熔岩組成的。它僅見於清水灣半島至龍蝦灣以及向南至清水灣一帶。在龍蝦灣不僅可以考察「檳榔灣組」的熔岩,還可以順帶觀察一下附近出露的「清水灣組」的岩石,即細粒玻屑凝灰岩。「清水灣組」屬於香港境內最年輕的滘西洲火山岩群,反映香港中生代火山活動最後階段的特點。

 

「清水灣組」主要分佈在新界西貢以東和以北的大片地區,厚度超過400米,以細粒玻屑凝灰岩為主,間夾凝灰質粉砂岩、泥岩及流紋質熔岩。在細粒玻屑凝灰岩中可見大量的長石晶體,而膠結物大多為凝灰質。在龍蝦灣一帶它不整合地覆蓋在「檳榔灣組」之上。這一帶岩石海岸直立陡峭,形勢險峻;海面風急浪高,海水拍打崖岸激起白色巨浪,甚為壯觀。

序言
設立地質公園
倡議方案
總結
時序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