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蒼蒼
馬鞍山的自然環境
馬鞍山的地質
馬鞍山的地貌與水文
馬鞍山郊野公園及特殊物種
馬鞍山礦場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馬鞍山的地貌與水文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鞍山蒼蒼

馬鞍山地形以山體為主,平均海拔低於1,000米,屬於中國南方的典型丘陵地帶。馬鞍山與牛押山遙遙相對,郊遊人士將它分為馬鞍頭(馬鞍山主峯)和馬鞍尾(牛押山),再加上南面高536米的大金鐘山,儼然三峯鼎立,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成為整個馬鞍山地區的分水嶺,河流溪澗分別流進城門河與吐露港。因為地勢高聳,山坡陡峭,V型河谷比比皆是,地表水迅速流失,徑流量隨季節而變異。大水坑屬區內最大的一條河流,上接茅坪及梅子林,其支流則分別流經馬鞍山村(溫家村)及礦場山頂區,故此終年有水,其餘都是季節性的山澗,流量不大,難怪馬鞍山村的居民要建蓄水池灌溉農田,生活艱苦,部份人更要到礦場工作或偷挖農田裏的鎢礦以幫補家計。當時採礦需要向政府申請牌照,故此偷挖鎢礦屬違法的行為。據馬鞍山村原居民代表溫容生先生透露:「村民與村民之間常因爭水而產生糾紛」。因為礦場缺水,大公洋行需要在大水坑的一條支流修建蓄水池,用喉管接駁到選礦廠使用。未有自來水供應以前,碼頭區員工宿舍的用水及街喉也是來自山上。發展到今天,馬鞍山(山頂、馬鞍橋、上半山及下半山)已經有自來水供應,部份居民因為習慣或經濟原因,仍然在屋旁築池蓄水自用(圖6.2)。


圖6.2 下半山民居旁的蓄水池

 

八十年代未填海以前,馬鞍山沿岸地貌遠比現在複雜而多樣化(圖1.1),據大水坑村原居民透露,填海前河流出口處有一大片泥灘,長滿紅樹林,生境與現在海星灣南端的泥灘相似。馬鞍山正北為烏溪沙咀山岬,山岬與內陸接連處就是地勢平旦的落禾沙,烏溪沙村原居民曾在此種植水稻三百餘年。從地貌角度而言,落禾沙與一般連島沙洲(Tombolo) 無異,沿岸漂移(long-shore drift) 把沙粒帶到落禾沙的位置,日積月累成為一個連島沙洲,加上山上帶來的沖積土不斷補充,土壤持水能力上升,肥效加強足以開墾成耕地。時移世易,今天的落禾沙已漸漸發展成為一個高密度的住宅區(見第二章)。

 

考察又發現,落禾沙連島沙洲東、西兩岸的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香港主要吹東風,西面的渡頭灣不但比東面的海星灣隱蔽,沙灘提升現像亦更明顯,有利聚落(烏溪沙村、長徑村及渡頭村)的形成與發展;相反,海星灣聚落則獨付厥如。

 

馬鞍山南面有一處奇特的地貌,名為「石壟仔」,面積約有0.07平方公里,它有點像中國雲南的石林,石塊堆集成林,寸草不生蔚為奇觀,是旅遊人士非常嚮往的景點。「石壟仔」由清水灣組不同類型的凝灰岩組成,被物理風化成破碎的「石林」地貌。加上岩石的礦物組成各有不同,風化速度快慢有序,形成奇形怪狀的地貌勝景,旅遊人士都賦予特別的名稱,包括「行山者」、「鐵甲神獸」、「蜥蜴望海」、「獨木舟石」、「馬槽石」、「斷頭龜」以及「小天池」等(圖6.3)。其實,它們都是高山環境中,風化及侵蝕作用交替進行下形成的產物,成為馬鞍山的寶貴旅遊資源,吸引無數旅遊人士前往欣賞。

 

 

馬鞍山的基岩,鹽基含量偏低,加上強烈風化與淋溶的影響,生成的土壤以鐵鋁土(ferralsol) 和富鐵土(ferrisol) 為主,呈強酸反應,一般pH值在5.5或以下,土壤鹽基飽和度一般低於10%,嚴重缺磷及氮,陽離子如鉀(K)、鈉(Na)、鈣(Ca) 及鎂(Mg) 強烈淋溶流失,具備熱帶過渡到亞熱帶典型土壤的特性。因長期受到露天採礦、污染、淹埋、坡耕、斬伐及山火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土壤極為瘦瘠,農產量不高。

 

馬鞍山的土壤雖然又瘦又薄,但坐落梅子林風水林的土壤則不一樣。梅子林村位於馬鞍山西南(圖6.4),村內吳姓客家人來自伍華,村後一片風水林呈馬蹄形狀,海拔130至160米,面積約兩公頃,北向而坡度變化稍大,根據原村民口述,林齡達150年以上。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調查4,林內有72種原生樹種,其中韓氏蒲桃(Syzygium hancei) 是主要樹種之一。梅子林風水林土壤發育於火山岩,它的特性與香港大部份山坡土相同,都是呈強酸反應,pH值為4.44,代換性陽離子及鹽基飽和度分別為2.58 Cmol/kg及58.1%,這都與母岩及強烈的淋溶環境有關。然而,此風水林表層0至10釐米的土壤卻含有機質7.54%,全氮0.37%,比香港甚至中國很多地方的土壤高出很多;轉化成每公頃含量,有機碳達到65,063公斤,全氮則為5,550公斤5。此一數據清楚說明,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風水林土壤是一個龐大的碳滙,有效紓緩因二氧化碳增加而導致的溫室效應。


2004年香港政府公布一套新的自然保育政策,將12幅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勾劃出來,邀請有興趣的環保團體與政府簽署管理協議(Management Agreement) 或公私營界別合作試驗計劃(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ilot Scheme),實現社區參與保育工作的雙贏目標。當中的梅子林及茅坪(距梅子林東南約一公里),無論是天然程度、生境多樣性、重建難度、物種多樣性與豐富程度以及物種稀有程度都非常突出,其重要性在12幅土地中排名第六。因此,妥善保護梅子林及茅坪風水林不但有利於物種的保育,更能發揮保護環境及傳承客家文化遺產的功能。考察又發現,其他客家村落,例如烏溪沙及大水坑都有風水林。

圖6.4 梅子林村及村後風水林 


     

圖6.3 石壟仔石林   


     

 

石壟仔石林

 

 

 


 

生長於茅坪上的原生物種


紅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

 
又名克氏茶,屬山茶科,是一種小喬木。紅皮糙果茶的樹皮橙紅色,若輕輕觸摸樹身,會有一層鐵銹色的粉末留在手上。葉厚堅硬,葉邊緣有小鋸齒。白色的花朵有6-8片花瓣,花的中央有很多黃色的雄蕊,於十二月至翌年一月開花。圓圓大大的果為褐黃色,見於九月至十月。紅皮糙果茶於1903年被前林務監督Tutcher在香港島柏架山首次發現。馬鞍山茅坪因擁有全港最大的紅皮糙果茶群落,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本種已被列入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亦受《林務規例》(香港法例第96章附例)所保護。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香港特有的一種淡水蟹。一般棲息於淡水河溪,但在大雨過後可以在遠離溪流的地方找到。旱季時會留在泥洞內。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蟹,甲殼呈鮮橙至紅色,背甲光滑圓潤。

紅皮糙果茶 (克氏茶)

 

 紅皮糙果茶的花

 

紅皮糙果茶的果實

 

香港南海溪蟹

 

圖片及資料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4漁農自然護理署植物工作小組(2004)。風水林。香港:天地圖書。
5鍾文典(2005年)。香港客家(pp.206-215)。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