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
馬鞍山的滄桑巨變
鞍山今昔 滄海桑田
發展背景 歷史溯源
驀然回首 繼往開來

發展背景 歷史溯源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驀然回首

「大公洋行從事轉口貿易,必須有外匯才能進行買賣。適逢其時,美國盟軍總部要協助日本重建經濟,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鐵礦原料。大公洋行的余榮金先生靈機一觸,透過賣礦石給日本以賺取外匯。」


── 前大公洋行馬鞍山礦場秘書兼人事科科長 余嘉華先生2

 



「Between now and the mid-eighties, Hong Kong face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in its history - the task of providing new, modern homes for some 1.4 million people in three carefully planned new towns. (在八十年代初,香港正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 ── 妥善規劃三個現代化的新市鎮以容納140萬人)」


── 拓展署3



在過去大半個世紀,馬鞍山經歷的滄桑巨變,不僅反映了自身的歷史故事,更記錄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脈絡。一直以來,馬鞍山與外界沒有緊密的聯繫(發展新市鎮時才興建陸路交通接駁),但馬鞍山的發展軌跡卻與亞洲地區及整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馬鞍山礦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好例子,1946年至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敗北,大量國民黨軍事和技術人員逃亡到香港。他們為礦場帶來了技術和勞動力,開礦事業得以展開。同時,二戰後盟軍大力推動重建日本經濟,對原材料需求急增,馬鞍山的礦石因此有可觀的市場價值。此外,香港政府興建獅子山隧道及香港地下鐵路時需要不少爆破工人,馬鞍山礦場訓練出來的技術人才正好為政府提供了支援。

 

其實,馬鞍山在過去大半個世紀是在不斷回應香港整體的需求中茁壯成長。它的發展軌跡經歷了兩次徹底轉向,第一次是開採礦石,第二次是新市鎮發展。

 

前大公洋行馬鞍山礦場秘書兼人事科科長余嘉華先生在訪問中提到,馬鞍山開礦與中環商業活動的關係密切:「戰後,轉口洋貨到內地是一門收入可觀的生意。當時,中環的洋行圈子小,大型洋行有太古、和記、怡和和天祥。天祥洋行總公司設於英國,而其餘三間洋行的總公司則設於香港。因此,天祥洋行在進口英國貨方面擁有優勢。天祥洋行的華人經理余仕榮先生和余仕俊先生與大公洋行的余榮金先生相識,大公洋行故此能與天祥洋行做生意,購入天祥洋行的英國貨轉口到內地。從事轉口貿易,必須有外匯才能進行買賣。適逢其時,美國盟軍總部要協助日本重建經濟,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鐵礦原料。大公洋行的余榮金先生靈機一觸,透過賣礦石給日本以賺取外匯。大公洋行便開始在馬鞍山開礦」。由此可見,馬鞍山發展軌跡第一次重大轉變的兩大元素是戰後香港轉口業的發展和中環資本家的生意投資。

 

發展馬鞍山新市鎮亦是源於香港的社會及政治需要。戰後大批內地移民湧入香港,1946年每月平均有10萬人由中國大陸逃到香港,1947年香港的人口急升至180萬人,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五、六十年代,更有大量難民搭建臨時木屋居住,居住環境極為惡劣,火災頻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了防止災民觸發社會動亂,影響政治穩定,因此於七十年代正式展開大型的「公營房屋計劃」,為市民提供大量的廉價房屋。由於市區土地有限,所以政府決定在新界發展新市鎮。馬鞍山新市鎮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可見政府介入馬鞍山的發展是與香港人口激增和政治穩定的因素息息相關。

 

 

 

 

2余嘉華先生後期擔任馬鞍山亙助委員會主席。

3拓展署(1978)。Hong Kong's New Towns: Shatin Tin(香港新市鎮:沙田)。香港:拓展署。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