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寫
訪問馬鞍山鐵礦場工程師小林隆之先生
陳炳釗先生:規劃沙田的心路歷程
香港獼猴
沙田區九約十年一屆乙酉年太平清醮

沙田區九約十年一屆乙酉年太平清醮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專題特寫

 

文字資料來源:沙田區九約十年一屆乙酉年太平清醮特刊

  • 太平清醮考
  • 建醮名詞淺釋
  • 沙田九約一年一屆太平清醮簡介
  • 沙田九約太平清醮雜談
  •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太平紳士演辭
  • 參考資料

太平清醮考

 

「太平清醮」是中國自古以來民間祭祀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祈求降福、消災、驅邪,藉祭祀鬼魂、酬謝神靈,希望區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太平清醮的起源 與道教信仰有關

 

 考諸歷史,太平清醮的起源和漢朝盛行的「天人感應」及道教信仰有關,其理念是地上的人和天上的主宰可以互相感應,人的行為可以影響上天的決定,加上透過道士僧尼的禱告,及隆重儀節典禮,祈求降福施恩,使諸事吉祥。治國者希望求得天下昇平,國基穩固,平民百姓盼望闔家平安,丁財兩旺。 

 

 

道士獲得太平經 最早被引用出處

 

中國一直以來,舉凡大規模建醮祭神,均以「太平清醮」為名。為何號稱「太平」呢?據說和古書上的一些記載有關;東漢時,琅瑯郡一位名叫于吉的道士,稱遭遇奇逢,有幸獲得神仙贈書百多卷。書內載有長生不老之修煉道術,也詳細解釋陰災罹禍的學說。書名為「太平清領經」,簡稱為太平經。這是「太平」二字最早被引用的一個出處。相信鉛「太平清醮」的得名有很大的關係。

 

東漢未年,另一位道士 ---- 鉅鹿人張角,信奉于吉的太平清領經,並創「太平道教」。倡言可藉符水替人治病、驅邪,大受民眾歡迎,一時間,全國信眾竟增至一百萬人。

 

北魏太武帝時,茅山道士寇謙之向皇帝獻上「錄圖真經」,深得太武帝信任,被冊封「天師」,道教也得以廣為傳揚,制定道院,豐富道教的信仰內容,禮儀鉛經典;更號稱為「太平真君」。另一位茅山道士陶弘異深得南方的梁武帝信任,常就國家大事對梁武帝給予意見。使道教在當時的朝野均有極大的發展。 

 

 

李耳被尊為教主 唐朝道教甚盛行


唐朝的皇帝姓李,故對道家的始祖老子李耳十分尊崇,把他一尊奉為「太上玄元皇帝」。由於道教也將李耳尊為道教的教主,故此道教在唐朝得以盛行。

 

唐朝的道觀很多,全盛期全國有一千六百多間。由於朝廷的重視和帶頭鼓勵;民間醮之風十分興盛,而且都以「太平清醮」命名。而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這個名稱。至今仍盛行不衰。道教歷代所尊奉的神靈包括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北方真武聖君、呂洞賓、王重陽、丘處子、天后等。故此民間舉行太平清醮時,多會把這些神靈一起供奉。 

 


自古民間皆相信 舉頭三尺有神靈


中國民問自古以來,相信「舉頭三尺有神靈」,也相信死於不幸人化為遊魂野鬼;無論神或是鬼都會影響人間事情的成敗,個人禍福;故此,認為要定期設壇建醮的傳統習俗,可說世代相沿,由來甚久。目的是祈福消災,及超渡亡魂,使冤魂惡鬼不致為禍凡間。建醮的另一個目的是酬謝神靈:中國民間在傳統上相信每一個地區都有一些法力高強的神袛鎮守,保祐區內民眾的安全。不但馴服鬼怪,也會阻止天災人禍的發生。成為區內的守護神。目前最普遍的有天后、土地、北帝、洪聖、香港更有侯王、車公等。

 

為答謝這些神靈的保祐恩德,不同的地區家族便會定期為區內的守護神鉛一眾神祉舉行大規模的祭祀,俗稱「打醮」,希望神靈繼續不斷的保祐居民。定期舉行的醮會有一年一度、三年一度、五年一度、十年一度,甚至六十年一度者。

 

 

各區皆有守護神 解禳鎮魔祐黎民


若遭遇突發性的嚴重天災,加上水旱,地震等;又或發生過瘟疫,地區上的組織也會發起建壇打醮的行動,祈求神靈消災解難,永庇平安。認為若以虔誠態度祭神,便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之外,舉辦醮會也有社會上的意義。因為移民海外或遠遊於外地的宗親坊眾·也視區內的醮會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大事,盡可能回來參與藉此回鄉團聚,共話桑麻。即使無暇返鄉,也會匯款支持,以示對神靈的崇敬,對鄉里的關懷。故此,「打醮」對於連繫親悵,加強氏族·坊眾的團結台作,增進進了解,有很太的作用。同時,使誕生於外地的青年子弟!有機會返鄉一行,不忘其本。



建醮名詞淺釋


「打醮」或「建醮」是民間舉行大規模祭把神靈的俗稱。港、九、新界和離島地區,不少氏族、社團鉛村落都有舉行「打醮」儀式。「太平清醮」這名稱對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由於其做法事的過程十分複雜,名目繁多。因此,也不是大家都了解的,這裹只選擇了一些名詞,試作解釋,以作趣談。


 

啟壇解禳


這是太平清醮最重大的儀式,但並不是法事的必要儀式。整個啟壇解禳儀式是由主辦單位安排的。說得通俗一點,啟壇即是開幕典禮;解禳即是剪綵儀式,只不過沒有使用剪刀而已。開幕典禮當然要隆重其事,要邀請高官、地方仕紳主禮,也要有一些獻詞、致送紀念品、素點茶會招待以及龍獅、麒麟表演等等儀式。在正色啟壇之前,神棚(神壇)是封閉的。

 

神棚的前面,由一條長長的大紅布斕著,紅布的中段束結成一個大綵球。在解禳儀式開始,各主禮嘉賓拉著大紅布,吉時一到,主持這個儀式的主禮嘉賓,用力一拉,花球便會鬆解開。待嘉賓上香後,整個啟壇解禳大典完成。其他信眾就可以魚貫進入神棚拜神,上香祈福,太平清醮勝會的一切活動正式開始。 

 

 

緣首

是醮會中祭祀工作的代表,負責為全體村民或氏族、社團向上天祈福的代表人物。各地的緣首人數不盡相同,有數名以至十多名的。沙田太平清醮的緣首,傳統上是由三人組成,而術數家則依據緣首的生辰八字去編擇打醮的吉課。 

 

 

擲筊杯


這是選任緣首的程序和方式。「筊杯」是一副狀似豬腰形的木製占卜用具。擲「筊杯」是廣泛流傳於港台等地的一種民間求神問卜儀式。一些自願報名出任緣首的候選村民,在神的面前,雙手捧著「筊杯」,先向神敬禮,然後往地上拋擲「筊杯」。如正巧一個「筊杯」面朝天,另一個「筊杯」面朝地時,稱為勝杯(亦稱聖杯);兩個「筊杯」同時面朝天時,稱為陽杯;兩個「筊杯」同時面朝地時,稱為寶杯。經過多次的拋杯後,獲勝杯次數最多者,為大緣首,依次為二緣首、三緣首。這就是意味著他們是神靈所悅納和許諾的。傳說 1964 年,廈村打醮,他們就擲了三天三夜,方才選出了緣首,真是一段靈異奇聞。

 

 

醮首和醮信


打醮是一大盛事,要由各村村民合力進行。因此,每條村都要有一名或幾名統籌辦理打醮事務的代表來為村民做事,而這些代表慣稱為醮首。以前,他們多是由村中熱心公益的父老出任,而近年各村均有村代表,所以村代表也就成為當然的醮首。至於廣大支持太平清醮的村民,則統稱為醮信,也可說是信奉者吧。

 


人緣榜


即醮會中道士向上天禱告,祈求天神賜福的醮信名冊。凡參加醮會的沙田村民和市民及其親屬,不論男女老少,只要按規定捐助一定的善款,名字就可以登榜。因為緣首是做法事的總代表,所以緣首的排名,例列榜首。然後依次序是醮會的主辦單位鄉事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各村的醮首也是名列各村名冊榜首者。

 

超過萬人名冊的長長人緣榜文,會在醮期內張貼在醮會會場內,到時除了法事程序外,榜前人頭湧湧,爭著尋找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在人紅榜和花牌燈光的陪襯下,氣氛濃列,非常熱鬧。到了人群稍散後,道士們便會逐個逐個地把榜上的名字高聲讀出,唱達天庭,這幕揭榜環節,才算結束。人緣榜在會場張貼至送神回位的日子,也就是醮會功德完滿結束的當天,便會與紙扎的神像一起焚化,在眾神的護送下,呈上天庭。

 

 

攬榜


是專責攬抱著人緣榜名冊,代表村民拜神祈福的「好命公」。攬榜既是一種儀式,也是「好命公」司職的名稱。沙田太平清醮的攬榜規定兩人,他們是由各村推薦的長者出任。條件是他們都必須是三代同堂,有男有女和兒孫媳婦齊全,福氣最厚的人。雖然各村三代同堂兒孫齊全的長者大不乏人。但是有些人因為種種忌諱,怕自己福不夠厚,承擔不起全區萬多名醮信福祉的壓力,反令自己折福而不願出任攬榜一職的。可見「好命公」也不易為。 

 

 

附薦

 

是專供村民和市民設置先人靈位的代名詞,在神棚(即車公及候王坐鎮的地方)的旁邊設有附薦棚,棚內擺放著附薦牌位是給作出捐獻的醮信供奉祖先的。附薦棚從啟壇至散醮,都會香火不斷,及受到僧、道、尼的誦經祈福。

 

 

上表


太平清醮由籌備到啟壇,共需向天庭稟告三次,第一次上表稱發奏上頭表,是向天庭稟告沙田太平清醮準備舉行的日子,以及籌辦機構建醮委員會的架構和宣讀成員名單,同時用紙馬馱著名單,焚化送上天庭。第二次上表是向天庭稟告太平清醮的工作進度。第三次上表,是向天庭稟告太平清醮當天正式啟壇,祈求上天賜福。上表也是打醮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儀式,緣首和主席以及眾多的委員都會參與。每次都要有祭品和長達兩個小時以上的法事活動。有趣的是每次上表拜神所用的活公雞在完成儀式後都會由南嘸放生,讓牠自由自在的消失在野地裏。



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簡介


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源遠流長,今年究屬多少屆,已難以稽考。如據老一輩的傳說,源於光緒元年,即乙亥年,約為公元 1875 年。

 

太平清醮習俗,各地皆有,但均有其由來。而沙田九約,乃起源於當年發生瘟疫,遍及九約各村,致使村民不知所措,惟有寄望於求神保祐,遂有父老提議,恭請車公大元帥神像到各村巡遊,祈求神靈顯揚,驅邪除魔,鑒於村民誠心所至,疫症果然得到了控制,村民恢復健康,而且人丁興旺,百業繁榮。

 

為了酬謝車公大元帥及眾神靈的神恩,沙田九約村民於神前承諾,今後每逢十年,均舉行一次盛大太平清醮勝會,以酬謝神恩,超渡幽魂,並祈求神靈保祐,沙田地區風調雨順,人人福壽康寧,工商百業昌盛,村民丁財兩旺。事實上,沙田地區瘟疫過後,又經歷過重大的風災,惟均能迅速轉危為安,恢復和發展,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隨著新市鎮的拓展,沙田更從一個典型的農村,轉變成為一個人口達六十多萬的典型新市鎮。

 

沙田人認為,百年的變遷證明,除沙田人的勤奮努力和香港整體繁榮的推動之外,沙田車公大元帥的靈驗和福蔭,也是沙田興旺的因素之一。因此,沙田九約太平清醮能獲得廣大醮信的支持,一代接一代地相傳下去,成為一種民間習俗,歷百年而不衰。同時,沙田太平清醮的發展歷程也證明,這些民間習俗的活動,不僅超越了法事活動的範疇,亦早已成為睦鄰坊眾,團結地區居民,祭祀先人,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一項群眾性活動。對維持沙田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起著很大的作用。

 

沙田建醮儀式是以道教方式進行,醮期為四日五夜。村民於啟壇時開始齋戒;啟壇後,每天皆有早朝、揚旛,午朝及晚朝;神像之前放置鮮果素食等祭品,神桌上燃點香燭;主祭者誦經禱告;然後焚化金銀衣紙,奉祀神明。期間還有小幽、分燈、迎榜、迎聖和禮斗。最後一天的儀式有走文書、放生、謝旛、祭大幽。打醮完畢,便進行酬神,最後送神回鑾,然後便是開齋。建醮期間,還聘請粵劇名伶演出「神功戲」,以及供應素筵,以娛大眾,以餐醮信,使人神共樂,同享昇平。

 

沙田十年一屆太平清醮是沙田的一大盛事。早期由「九約」協調籌辦,隨後由沙田鄉公所及沙田鄉事委員會相繼籌辦。一般在太平清醮舉行前的年初,經已推選成立建醮委員會,策劃各項工作。建醮活動的日期,均選擇在年底進行,具體程序的安排,是由術數家根據勝杯占卜選出的「緣首」生辰八字推算而決定,祭祀經費的籌措,主要是來自醮信(村民)的繳納以及各界人士,社團的捐贈,政府華人廟宇委員會在近年也給予部分的撥款。目前沙田大規模的太清醮建醮活動,除上述所說的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六平清醮以外,還有田心村十年一屆太平清醮以及大圍十年一屆太平清醮。而且,此兩村的建醮活動,都是分別於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之後第二年和第三年相繼舉行的。



沙田九約太平清醮雜談

 

據傳車公廟元帥原籍江西昌宋未一名武將,為宋廷器重,封為大元帥。為避元軍進迫而率兵護駕南下至粵,避居今九龍城一帶。某夜,宋帝聞一動物叫聲,異之,乃召侍從詢之當地人,回報「黃」是也,帝聞色變,心測是為不祥之兆,後必有禍(蓋黃、皇驚音同)。於是又出走別處,最後逃至新會崖門投海自盡。而車大元帥亦因染病在身,不久病逝瀝源。

 

若干年後,話說車大元帥魂遊本區給鄉民報夢,擬降臨此境長居,同時更有村民於夜間放水灌田時,屢次發現今車公廟前溪伴有一道紅光,前賢乃知其意,村民遂集資於該地興建車公廟,以作車大元帥安頓之所。

 

其後,沙田地區各鄉發生瘟疫,蔓延所至,影響民生孰甚,患者皆藥石無靈,求神拜佛、向蒼天求福者亦不見其效,村民無不惶恐度日,不知所措;其間有人建議可嘗試恭請「車大元帥」之神像遍遊各村,以驅除疫症;事有湊巧,經村眾數日誠心禱告下,不久果然奇蹟出現,疫情乃止,而患者亦漸漸康復。村民咸稱是車公之顯靈也。從此,村民對車公尊崇更甚。為感謝其恩,乃在車公壇前許下諾言,每十年舉辦醮會,以酬神恩,並資紀念,此為沙田九約建醮之綠起。

 

然而,近二三十年沙田區之發展,使人有滄海桑田之慨,昔日之山河,美麗之田園風貌已面目全非,唯一可見者,是原有鄉村百年來之傳統習慣,在鄉民之維護下,還沒有隨時代之大變而煙沒。隨著時代巨輪的推進,沙田九約太平清醮已不再是原居民的事,而是全沙田居民之盛事,甚者,更公開推廣為香港地區之一項社區盛事。

 

太平清醮勝會,在新界很多地方均有舉行,各有其傳統和特色,最為香港人熟識和引人入勝者為長洲每年一度之醮會,以其獨特之飄色和搶飽山而聞名。其實所謂「建醮」、「打醮」者都是同一意思,為以前農業社會一種宗教儀式,醮期一般擇於秋冬收割後之農閒時間;目的是醮謝神恩,祈求合境平安,五穀豐登,而冠以「太平」二字,亦象徵時下之物阜民康,盛世太平之意,故新界大鄉大族皆隆而重之。

 

一個如此大型之慶祝活動,勞民傷財,難免有予人迷信之感,但從另一角度觀之,傳統民間習俗使後人能認識到以前祖先過著農耕生活狀況和意義。十年人事幾番新,一生人中能得幾回看,尤其是僑居海外幾十年者,難得趁此機會回來懷緬熱鬧一番,於斯故舊重逢,共話桑麻舊事,也可大發其古之幽情;在敦睦鄰里之餘,也藉此尊宗敬祖,附薦先人,盡其子孫之孝意。

 

「禮失求諸野」,據鄉中父老及年少時祖父講述,沙田九約醮會有二項俗例較為特色的一是「行鄉」,二為「攬榜」。行鄉之舉,首日由各約各村之麒麟、瑞獅帶動,先參拜壇諸神,然後嗚鑼響炮,旗幟高揚,浩浩蕩蕩出訪各村。因環境變遷,近年此情已不復見矣,改為各村各自前來「賀醮」,在會場齊集,各自表演,以娛坊眾。由於麒麟是靈活生動勇猛的,舞動起來動作很大,故此很易與其他舞動中的麒麟碰撞,每每因此而動武,尤幸大家都明白目的是來「賀醮」,故在大會主持及村代表父老勸解下都會和解收場。

 

至於攬榜一項,大會頗隆重其事,事前安排大紅花轎二頂,分別出動二伙麒麟前往首榜、二榜公府上迎接,是日,攬榜公一早作好準備,齋戒沐浴,打扮整齊,長衫馬褂,簪花掛紅,有如小登科一樣;家人更為此而忙過不了,將早前製備的糕點茶果等端出奉客,附以茗茶,招待前來迎接的麒麟隊友;時辰一到,嗚炮起轎,在鑼鼓喧天,麒麟引領下,齊向醮棚進發,而家屬隨員亦長幼有序列隊隨行,好不威風。隨轎前行有兩武士打扮的手持棍棒,喝道於前,儼如縣官大老爺出巡模樣;當抵達醮場大門,大會主持、鄉彥等莫不如恭如敬的迎接。蓋攬榜者為約中「好命」之人,其先決資格為四或五代同堂,至少也三代,配偶俱全,子子孫孫無缺,取其福祿壽俱全,始可代表整個九約禱告神靈,主持法事,為本約祈求合境平安。

 

日前特為此文而訪約八十高齡叔輩吳水勝老先生,緬懷幾十年來之醮會趣聞軼,由於世紀三十年代迄今之經歷,他亦感慌良多。回憶戰前及四五年和平後之兩屆醮會,分別在車公廟前面的禾田上舉行,斯時,還沒有電力供應,晚間照明是用火水燈鉛租來的氣燈,演的都是木偶戲。戰後,本港戲班興起,故五十年代始禮聘粵劇公演以娛大眾。

 

過去歷屆之打醮場地,以本人記憶,每屆都在不同的地方舉行,五十年代「日本波地」(即今文化博物館現址)、六十年代則在舊沙田飛機場(今中央公園及帝都酒店位置)、而七十年代在今好運中心與瀝源間之新填地;此時的沙田新市鎮發展已開始萌芽、到了八十年代已頗具規模,可用的地方亦多,在政府協助下,揀選了田心單車公園傍一幅最完美的場地(即今大圍馬鐵車廠位置)舉行、上屆九十年代剛巧有圓洲角臨屋區遷拆後的一大幅土地(即今愉翠苑)可用;今屆選址可傷透腦筋,走遍全沙田也找不到一幅理想場地,幸得沙田地政處之協助,最後才勉強落實位於插桅杆村前之丁屋地盤。由於面積所限,今屆的會場比前幾屆遜色很多。遠望來屆,如想覓得一幅較遼廣的合適場地,也許更為困難,唯願政府及有關部門等在規劃市鎮發展之餘,切勿忽視民間傳統及地區團體在舉辦大型活動時所需及合適的大型場地。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太平紳士演辭全文


莫主席、劉主席、韋主席、林副部長、各位嘉賓、各位鄉親:

 

沙田區九約今天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啟壇解禳大典,我能夠參與其盛,深感榮幸。

 

沙田區九約的太平清醮,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酬神祈福活動。每逢十年一度的醮期,建醮委員會都會安排法師設壇誦經、消災降祥。在醮期內一年數天演出的娛神粵劇,更是深受鄉民歡迎的傳統節目。

 

此外,這個十年一度的盛會,也是沙田區九約鄉民難得的聯誼活動。不少僑居海外的鄉民,甚至趁這個重要的日子,返港與鄉親敍舊。由此可見,這個傳統的太平清醮盛會,除了可以為居民祈求平安、增強社區凝聚力之外,更可以促進鄉誼,以及保存中國的傳統習俗,可謂意義重大。

 

祈求神靈庇祐,以保闔境平安、人人安居樂業,是區內居民的共同願望。沙田民政事務處和沙田鄉事委員會深明這一點,所以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以沙田居民的福祉為依歸,並且保持緊密合作,共同改善民生。

 

近年,政府在沙田區進行了多項工務工程,例如:連接馬鞍山新市鎮東西兩面的 T7 公路、連接沙田新市鎮與九號幹線的 T3 公路,以及馬鞍山鐵路等等。雖然在施工期間為居民帶來一些不便,並且出現一些問題,但經過沙田鄉事委員會、有關的村代表和民政事務處的同事互相協調之後,有關的問題都得到圓滿解決。

 

現在, T7 公路和馬鞍山鐵路已經相繼通車,大大縮短了沙田市區之間的距離,令沙田區居民出入倍感方便,而且有利於沙田區持續發展。

 

區內各項基建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實有賴沙田區議會和沙田鄉事委員會合作無間,以及各個團體和居民的鼎力支持。我謹藉這個機會,向各有關人士衷心致謝。我並希望各位能夠繼續同心協力,建設美好和諧的社區,令沙田區未來的發展更上一層樓,所有居民都能安居樂業。

 

最後,我謹衷心祝願本屆醮會順利舉行,並祝沙田區闔境平安,全體居民事事如意。

多謝各位。



如您希望對太平清醮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參考下列資料:

  • < 香港新界沙田太平清醮的特色及其社會功能 >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Purification Rites for Peace Ceremony (Taiping qingjiao) at Shatin District of Hong Kong), 宗教 , 社會與區域文化》 (Religions, Society and Regional Cultures), Tam Wai Lun and Li Gang ed., Chung Chi College , 2003, pp. 237-258.
  •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 ( 香港:三聯書店, 2000) 。
  • 陳守仁:《香港粵劇導論》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1999) 。
  • 陳守仁:《儀式、信仰、演劇 ─ 神功粵劇在香港》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1996) 。
  • 陳守仁著、葉正立攝影:《神功戲在香港 ─ 粵劇、潮劇及福佬劇》 ( 香港:三聯書店, 1996) 。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