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凹背灣(新田)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村民全姓劉,倚山而居,利用木材、籐和麻製作器具及物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後因交通不便,部份村民便從山上搬至車公廟旁,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的分支。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增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屬客藉人士,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不太融洽,並經常有紛爭出現。可能是上述的緣故,「新田」村並沒有加入鄰近的「隔田約」,反而加入較遠的「田心約」。

 

「新田村」位於車公廟旁的一條村落,由於村民全是姓劉,因此俗稱「劉屋」。「新田村」村民起初並非居於現址,本是居於「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及後因交通不便,部份便從山上搬至現址,距今約七十餘年,但比起鄰近之村為新,且對於劉氏來說,該處實為新的田地,故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村之分支。

 

據劉氏族譜所載:「劉氏之挨,自盤古開天以來,立教末敷姓氏,莫訓繼之從羲皇,有用獸皮為伉儷,而倡隨起,自少昊帝,嚳綠嚼土,而分姓氏,從別音郡。劉氏之系出陶唐,原姓伊祁氏,帝堯之後,食釆于劉邑,即以邑為姓。」「我凹背灣鄉……由與寧龍洞遷居河源南湖斗,久至肇慶府,又遷惠州鎮龍墟,繼遷橫岡墟,後又至清朝乾隆之際,始遷廣州府寶安縣凹背灣鄉。」

 

定居「凹背灣」後,倚山而居,故村民多利用山邊樹木之木材為工具,如製造鋤頭、泥耙等農具,由於山旁亦長有籐和麻,村民也有利用藤和麻來製造器皿及各式物件,於是,木材、籐和麻便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村民亦有從事耕種、飼養豬和牛以及斬柴為生。該村以往一度成為來往九龍、荃灣、長沙灣與及大埔和較北地區之主要通道,現仍存有一石道,可供馬匹行走,指示行程之路碑仍可見於路旁;至於尚存的祠堂,由於乏人料理,祠內文物已盡失,劉氏之祖墳仍分佈於山上各處。

 

至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又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乃來自惠州之客籍人士,故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並不大融洽,且有受歧視之感。及後,劉氏發覺有需要建立祠堂於該處之際,鄰近之「隔田」乃大力反對,並謂此舉會破壞該村風水;此外,「隔田」村民常佔據鄰近山頭,不予外人上山取木材及有關物資,劉氏遂將山買下作私人用途,從此兩村之紛爭也就愈來愈多了。

也可能是上述的緣故,「新田」村並沒有加入「九約」中的「隔田約」,反而加入較遠的「田心約」。但無論如何,劉氏自於「凹背灣」立村至今,先後已歷八代,凡二百餘年歷史了。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