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小瀝源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小瀝源」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約在明代萬曆年間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後來陸續遷入吳、楊、鄒、黃姓氏村民,形成一條雜姓村落,由於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加上村民不斷開墾附近土地,於是田地日多,漸漸成為較大的村落。「小瀝源」村與鄰近的「牛皮沙」、「插桅桿、「黃尼頭」關融洽密切,此見於村與村間經常經織起來,一同歡度節日和對付土豪盜賊。

 

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蔡氏原居深圳蔡屋圍,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至1620年)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該村為一雜姓村落,共五姓,除有廿三世的蔡氏外,還有後期搬至的吳及楊姓人家,最後才來定居的還有鄒、黃二姓,可能是雜姓的關係,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漸漸形成為較大的村落。

 

該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上下流過,所以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但本區前稱「瀝源洞」,而「洞」所指之範圍較廣較大,而「村」之定義較為細小,是故以「小瀝源」作為該村之名。

 

其實,昔日其中一條山溪之溪水可以流入村中,對村民極為有利和方便,但是該條灌通村中的溪水現已成乾塘。以往村民將附近土地不斷開墾,於是田地日多,村民均以耕種為主,並有飼養家畜,近世更有不少村民出洋謀生。

 

以往村中一切喜慶盛事,村民均在祠堂前擺酒慶祝,至多可擺六十圍酒席(每席均用「八仙檯」,即每席供八人應用),現存之大爐灶及大鑊仍可在該村發現。該村中植有一棵已有幾百歲的大榕樹,據知是村民之祖先種下,樹下供奉「大王伯公」,由於位置好,剛好照顧倒全村以及鄰近的「牛皮沙」和「插桅桿」等村。

 

依照慣例,該村與「牛皮沙」二村均須輪流負責出對聯,於每年農曆新年時貼在「大王伯公」之左右,由此可見兩村異常融治和關係密切。許久之前,附近一帶村落常受地方土豪及盜賊騷擾,於是該村便與「牛皮沙」及「黃尼頭」等村組織起來,合力對付,從此,各村的合作氣氛更盛。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