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馬鞍山礦工生活 1. 礦工生活
由此可見,馬鞍山礦工的生活頗為清苦。而由於他們多是從北方南下的工人,知識水平不太高,也大多不懂廣東話,所以與區外的廣東人很少交往,平日只是留在馬鞍山地區活動。此外,跟隨父母南來到馬鞍山的小孩子,日漸成長,在香港接受教育,習慣與廣東人交往,與南下的父母漸難溝通。部分礦工與香港廣東籍女士結婚,所生的小孩也多只懂廣東話,與父親溝通也常出現問題,使這些終日工作的父親感到很傷心,家庭也容易發生磨擦。平日,礦工也喜賭博,且多酗酒。酒醉後容易與妻子打架,又或因賭錢而與其他礦工發生衝突。 雖然如此,由於礦工與居民相處日久,彼此熟絡,故他們多能守望相助。閒時,很少外人前往馬鞍山,他們可謂自成一區。而負責接送村民的客貨車司機,更已熟悉山上每一家庭成員的組合。社區外的朋友,要探望山上的親戚,都需乘搭這客貨車,而司機看出這些是「外人」後,便會向他們查詢底蘊,故這些司機也扮演了山上「護衛」的角色。 至於婦女,她們不能進入礦洞,只能照顧家庭和子女及協助將礦石磨碎,以便運輸。 2. 醫療設備 礦洞內頗潮濕及溫暖,若礦工不幸染病致死,而在香港又沒有親人,就只好把骸骨安放在山上的「金塔」,又或把屍體放在水上飄流。礦工染病時,只能求診於山上唯一的一位醫生。若遇到嚴重的疾病或急症,山上的醫療設備未能應付時,醫生便替病人寫醫生紙出外就診,教會人士會協助醫生往山下購買藥物,也會充當護士的角色。山上的食水雖然不是十分清潔,但幸好並未出現嚴重的傳染病或鼠疫。 3. 人口分布
4. 日常娛樂
5. 教育情況 教育方面,山上建有聖約瑟小學校和信義小學。就聖約瑟小學的情況而言,由神父、修女或是南下的國民黨官員任教,修讀的科目有英文、數學、社會、尺牘、珠算、音樂、天主教聖詩、美勞及繪畫等。課本主要是由集成書局和教會提供的,有時美國的慈善團體亦會向學校捐贈一些文具如鉛筆、橡皮擦和間尺等。 當時,山上的小學教育與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完全一致,故在山上就讀的小學生並不容易入讀山下的中學。學生只好往區外調景嶺的天主教鳴遠中學,繼續課程,也有一些學生往澳門繼續學業,完成初中階段的課程。神父或修女也常替學生寫推薦信,介紹他們往區外的學校繼續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