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 枕東洋,形如馬鞍。」——嘉慶《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
馬鞍山新市鎮位於沙田東北面,遙望八仙嶺,東與西貢接壤,北臨吐露港,因其境內第二高峯的「馬鞍山」而得名。馬鞍山海拔高度702米,是僅次於大帽山的新界第二高峯,它向北伸延至陡峭的牛押山,高677米,兩個山峯呈南北走向,遠望呈馬鞍形狀,故名馬鞍山 (圖6.1)。這個形狀突出的「馬鞍」山峯,在新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馬鞍山新市鎮的獨特標誌。關於馬鞍山的描述,始見於清嘉慶《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而最早出現於地圖則是清雍正元年(1923年),蔣廷錫繪製的《廣州府疆域圖》1。
馬鞍山地質條件複雜,地形多樣化,垂直落差大,環境變化多端,動植物經年累月在此繁衍,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稀有的特殊品種。本章先探討馬鞍山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動植物和旅遊資源,繼而分析自然環境與礦場及社區發展的相互影響,為將來的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