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蒼蒼
馬鞍山的自然環境
馬鞍山的地質
馬鞍山的地貌與水文
馬鞍山郊野公園及特殊物種
馬鞍山礦場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馬鞍山的地質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鞍山蒼蒼

馬鞍山地質異常複雜,大致可以分為表岩與基岩兩大部份。表岩包括馬鞍山西北角新市鎮大片填土地,以粗砂、黃花沙﹙風化花崗岩﹚及建築廢料為主,都是香港興建新市鎮常用的堆填物料,用以替換海濱的淤泥及覆蓋碼頭區的鐵礦尾渣 (iron ore tailings),穩固地基。其它表岩尚包括組成渡頭灣與海星灣的沉積沙粒及海相黏土;最後就是散落各河谷中的坡積物與崩積物,它們深淺不一,母岩因突發的地貌過程而無分選作用,村民習慣在坡積物與河成階地上耕種。上述表岩,估計同屬第四紀(Quaternary) 產物,距今約二百六十萬年。

 

馬鞍山的基岩組成多樣化(表6.1),年代遠比表岩古老。這一帶地方處於花崗岩與沉積岩及火山岩的侵入接觸變質帶,其地質及構造非常複雜,而鐵礦的蘊藏與開採又與特殊地質條件密不可分。簡單而言,此地區的主要基岩由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組成,分別屬於五大地質組別。最古老的基岩為古生代泥盆紀(Devonian) 黃竹角咀組(Bluff Head Formation) 的砂岩與粉砂岩以及覆蓋其上的石炭紀(Carboniferous) 馬鞍山組(Ma On Shan Formation) 的大理石及粉砂岩,距今約三億七千萬年至二億九千五百萬年。較後期形成的泥岩則屬於二疊紀(Permian) 以及早侏羅紀的赤門海峽組(Tolo Channel Formation) ,距今約二億九千五百萬年至二億五千萬年。後期形成的基岩尚包括山頂一帶露出的玻屑凝灰岩(Vitric tuff) 、沉凝灰岩(Tuffite) 及流紋質熔岩(Rhyolite lava) 等,它們都屬於淺水灣火山岩群(Repulse Bay Volcanic Group) 的荔枝莊組(Lai Chi Chong Formation) 及清水灣組(Clear Water Bay Formation) ,其年代約二億五百萬年至一億四千六百萬年2

 

馬鞍山一帶地質活動頻繁,距今約二億年(侏羅紀)至六千五百萬年(白堊紀),花崗岩從西南方向侵入,沉積岩由於受到高溫及高壓的影響,局部變質成為角岩(hornfels) 和矽卡岩(skarn) ,而馬鞍山的鐵礦就是分布在花崗岩與沉積岩的接觸帶上(contact zone) 。馬鞍山的地質構造、鐵礦成因與分布、礦石特徵及採礦坑道的設置可參閱《鞍山歲月》及《礦業興衰》二書。

 

 

 

 

 

2土木工程拓展署(1996)。香港地質調查圖表報告第五號 ——馬鞍山的地質。
源自:http://www.cedd.gov.hk/eng/publications/sheet/doc/g5_chapter_2.pdf

3土木工程拓展署(1996)。香港地質調查圖表報告第五號 ——馬鞍山的地質。
源自:http://www.cedd.gov.hk/eng/publications/sheet/doc/g5_chapter_2.pdf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