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鐵礦別具經濟效益,故能吸引商人前來投資開採以及不同背景的族群前來生活定居,並與附近村落互通有無,漸漸形成一個多元化又富有人情味的社區,為八十年代馬鞍山新市鎮的建設奠下良好的基石。從1906年發現鐵礦起,馬鞍山周邊環境與採礦業及社區發展緊密相連,產生互動作用。人類經濟活動不但利用垂手可得的自然資源,又因發展過度破壞了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本節結合資料搜集與實地訪談,細說馬鞍山礦場及社區發展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露天採礦情景
環境對礦場及社區發展的影響
翻開馬鞍山地圖,不難發現原村落的分布與地形有密切的關係,無論是早期的客家村落還是本地村落,大多分布在海濱(落禾沙、渡頭)、沖積土及河成階地(大水坑)、崩積土(馬鞍山村、梅子林、茅坪)、平原以及緩坡上(昂平、黃竹山)。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地方土層較厚,構造不像山坡土粗糙,細小的顆粒有利涵養水源,保持肥效,促進生產。另一方面,無論平地或河谷,對外交通都較方便,水源相對豐富,有利修建蓄水池灌溉農田,說明環境對村落的分布有直接的影響。
說到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得不提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的概念。生態系統其中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資源。渡頭村漁民張永生先生童年的一則趣事,正好說明生態資源的重要性。當年由於家窮,無錢購買毛筆及墨汁,他便將墨魚的膽汁混入些許醋汁用來寫字,別具創意。馬鞍山對外交通不便,課餘時學生只能在區內活動,例如騎單車、游泳、釣魚、摸蜆、拍公仔紙、拋豆袋、煮飯仔或上山採摘餘甘子(圖6.10)、酸味果、崗棯(圖6.11)、龍珠果以及番石榴等,邊走邊吃,箇中樂趣非時下長居市區的孩童所能領略。另外,一位在碼頭區經營雜貨店的林女士亦記得很多男孩子都喜歡往叢林裏鑽,捕捉一種名為金絲貓的蜘蛛(又稱豹虎),再用露兜簕製造一個精緻而又透氣的小匣子讓它居住。金絲貓學名為Thiania subopressa,顏色鮮豔,擅長跳躍兼兇猛好鬥。適當時候來一場鬥豹虎遊戲,刺激程度與鬥蟋蟀不遑多讓。時而勢易,這種遊戲已悄然流失。另外,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很多居民亦有砍伐松樹(馬尾松),布置燈飾迎接聖誕的習慣(圖6.12)。客家人長時間居住在山區,生活貧困,漸漸養成節儉的性格,平時會上山砍伐崗松,拿回家曬乾使葉片脫落,然後把枝條札成一小簇當掃把使用,別具創意;端午佳節,摘取糭葉自裹糭子更是由來以久的習俗。總括而言,無論是採摘野果或捕捉豹虎,因規模不大,估計對環境沒有不良的影響。
圖6.10 餘甘子 圖6.11 崗棯
圖6.12 馬尾松可裝飾成聖誕樹
馬鞍山礦場雖然帶動了早期經濟民生的發展,但對環境卻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1953年以前,馬鞍山採用傳統的露天開採模式,去除植被,移走泥皮(表土),向下挖掘,逐漸形成一個大礦坑(圖6.13)。所以早年大規模的露天採礦不但破壞了馬鞍山的地貌景觀,更導致水土流失,引發地質災害,植被和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受到破壞。1954年後改用地下開採模式,開鑿礦洞和坑道,主要出入坑道的高度及闊度均為2.7米,分支坑道略小,而長度卻達200至300米。坑道開採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地貌景觀,但錯綜複雜的坑道因日久失修,造成地面沉降及坍塌,引發山泥傾瀉(圖6.14a,b)。在雨季,那些沒有路面以及不合格的道路都會被雨水破壞,泥濘一片,加上山體滑坡而不能通行。
香港地處亞熱帶常綠季風林帶,水熱條件優良,年平均溫度達攝氏23.8度,年平均降雨量約2,400毫米,有利植物長年生長。早年居民生活貧困,無論是舉炊或建屋,只能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渡頭村的漁民,都在吐露港及大埔海一帶捕魚為生,漁穫尚包括螃蟹、帶子及蜆。渡頭村原居民張永生先生一家將撈獲的帶子去殼曬乾,拿到香港及九龍售賣,每斤賣14元,價格非常高;而價格相對便宜的蜆肉則拿去碼頭區市集售賣。當時漁民人口不多,加上船隻設備落後,續行能力低,估計沒有濫捕濫殺的情況。
圖6.13 露天礦坑12
圖6.14a 山泥傾瀉
圖6.14b 山坡崩塌13
陸地上居民對環境的影響遠較漁民為大,原因有二。第一,陸上居民包括商販、礦場員工及村民,數量遠比漁民多。第二,同樣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陸上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亦較大。根據我們訪問到的資料顯示,原居民的房屋以及礦工居住的工棚都是就地取材,斬伐樹木搭建而成,非常簡陋。六十年代或以前,一般居民都沒有電力供應,火水又不普及,煮食用的薪炭都是從山上斬伐來的,再輔以枯枝及芒萁等生物燃料。客家人廚房必備大灶,燃料除稻稈外,尚包括崗松、芒萁及雜草等(圖6.15)。當年,爐灶設計簡單,並不講求燃燒效率,後來生活改善才改用火水。所以馬鞍山前居民陳麗英女士向我們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當時燒柴煮食,容易燻黑房子,所以我家的廚房都建在屋外。六十年代以後,經濟逐漸改善,居民改用火水爐煮飯,煲湯燒水則沿用薪柴」。礦場爆破專家李橋瑞先生的母親便專職上山砍柴,販賣給礦工,充分證明當年居民對自然資源之依賴14。
根據余嘉華先生先的回憶:「礦場開業初期,1,000多人在馬鞍山生活,全部都是斬柴煮食。另外,礦場開掘110ML坑道時,因重新修路而斬伐了不少樹木。七十年代初,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途經馬料水時,看到馬鞍山一大片裸露的山脊,立即下令修復,大公洋行遂作出迅速反應,沿路廣植尤加利樹(桉樹)以改善環境」。今天,馬鞍山村路旁近110ML坑道出口處尚餘尤加利樹數棵,皆已綠樹成蔭(圖6.16)。
露天採礦及坑道開採工作的鑽孔、爆破及礦石裝載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都造成了區域空氣的污染。「當時大家都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不知道污染為何物,礦工大多不戴口罩,故此很多工人因長期吸入懸浮粒子患上矽肺病(肺塵埃沉著病)死亡,包括礦場中最大工隊的工頭在內」,余嘉華先生回憶往事仍然無限欷歔。不但礦工首當其衝,居民長期暴露於嚴重的污染環境中,生活殊不好過(圖6.17)。在馬鞍山長大的袁松齡女士回憶道:「礦場空氣污染嚴重,就餐時常有大量灰黑色的礦砂飄入屋,白飯上面好像灑了芝麻一樣」。
圖6.15 芒萁 圖6.15 崗松
山邊的選礦廠有很多機器,運作時產生又大又嘈的噪音。住在選礦廠附近的民居,常常受到滋擾。每個月「收礦」那幾天,更會有很多運輸車在選礦廠與碼頭之間穿梭,熙來攘往。這些車夜以繼日的運輸,當地居民深受噪音和灰塵之苦,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隨著礦場的發展,固體廢棄物日漸增多,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礦場的廢渣被堆積於海邊,使沿岸海水水質變壞,污染附近環境,給居民帶來嚴重的危害。1954年選礦廠建成後,廢渣和沒有用的石粉直接排到海灘上,雖然礦場修建了兩條柵欄用於阻止廢渣向海床和村民菜田蔓延,但由於廢渣太多以至無法阻攔,日積月累形成一個小山丘,也就是日後有名的礦粉堆(圖6.18)。部分礦粉隨水流入沿海碼頭區南面的的農田,沉澱堆積,幾十萬呎的農田因而被淹埋,這些農地亦因後來發展馬鞍山新市鎮而被政府收購。與之相比,大水坑支流的河床給礦石堵塞而改變河道及流速只屬小事一樁。
1962年初,馬鞍山村村民控告礦場破壞整條村莊的風水格局。同年年底,這場糾紛在香港政府的調解下才得到解決,解決辦法是礦場必須架設一條輸水管為村民提供飲用水以及修建一條連接馬鞍山村和主幹道的道路。另外還要為村民提供一小筆資金,聘請一名風水師幫馬鞍山村看風水以保家宅平安。同時,礦場還必須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香港郊野公園於1976年成立,透過立法有效地控制山火的發生,起到生態保護的作用。1976年以前,馬鞍山時常發生山火,原因與亂拋煙蒂及掃墓焚燒香燭錢紙有關,馬鞍山前居民陳美英女士回憶往事無奈道:「我從汕頭初到馬鞍山時,因為剛發生山火,整個山頭都沒有柴可斬,只好挖掘剩下的大樹根生火煮食」。時至今日,因掃墓而引起的山火仍會偶然發生。
6.16 馬鞍山村路旁的尤加利樹 圖6.17 礦場爆破後煙霧四起
山邊的選礦廠有很多機器,運作時產生又大又嘈的噪音。住在選礦廠附近的民居,常常受到滋擾。每個月「收礦」那幾天,更會有很多運輸車在選礦廠與碼頭之間穿梭,熙來攘往。這些車夜以繼日的運輸,當地居民深受噪音和灰塵之苦,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隨著礦場的發展,固體廢棄物日漸增多,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礦場的廢渣被堆積於海邊,使沿岸海水水質變壞,污染附近環境,給居民帶來嚴重的危害。1954年選礦廠建成後,廢渣和沒有用的石粉直接排到海灘上,雖然礦場修建了兩條柵欄用於阻止廢渣向海床和村民菜田蔓延,但由於廢渣太多以至無法阻攔,日積月累形成一個小山丘,也就是日後有名的礦粉堆(圖6.18)。部分礦粉隨水流入沿海碼頭區南面的的農田,沉澱堆積,幾十萬呎的農田因而被淹埋,這些農地亦因後來發展馬鞍山新市鎮而被政府收購。與之相比,大水坑支流的河床給礦石堵塞而改變河道及流速只屬小事一樁。
1962年初,馬鞍山村村民控告礦場破壞整條村莊的風水格局。同年年底,這場糾紛在香港政府的調解下才得到解決,解決辦法是礦場必須架設一條輸水管為村民提供飲用水以及修建一條連接馬鞍山村和主幹道的道路。另外還要為村民提供一小筆資金,聘請一名風水師幫馬鞍山村看風水以保家宅平安。同時,礦場還必須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香港郊野公園於1976年成立,透過立法有效地控制山火的發生,起到生態保護的作用。1976年以前,馬鞍山時常發生山火,原因與亂拋煙蒂及掃墓焚燒香燭錢紙有關,馬鞍山前居民陳美英女士回憶往事無奈道:「我從汕頭初到馬鞍山時,因為剛發生山火,整個山頭都沒有柴可斬,只好挖掘剩下的大樹根生火煮食」。時至今日,因掃墓而引起的山火仍會偶然發生。
圖6.18 碼頭區的礦粉堆
選礦廠下的精礦堆積場
馬鞍山鐵礦含多種金屬元素,包括鎂(Mg),鈣(Ca),鈉(Na),鐵(Fe),錳(Mn)及銅(Cu)等,其中鐵、錳及銅是重金屬。從1906年開始,無論在開採、運送、選礦、存放或尾渣排放過程中,都會對附近的環境造成污染。簡單地說,各種金屬會慢慢釋放出來,被植物吸收、留存在土壤裏或沖刷到河溪及吐露港,透過水生生物的吸收,進入食物鏈。當中又以尾渣所含金屬最多;特別是1954年大公洋行改用磁力濕選法後,尾渣金屬含量達到1%。據研究顯示15,礦場尾渣堆放地的土壤呈鹼性反應,pH值7.8-8.0,植物如類蘆(Neyraudia reynaudiana)及肖梵天花(Urena lobata)都生長緩慢稀疏,葉片細小並出現矮化現像,究其原因,與重金屬的積累有直接關係。難怪用尾渣提取的溶液都不利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的生長,清楚說明鐵礦尾渣持續釋放重金屬污染環境,危害植物生長。
除卻陸上污染,當年存放在碼頭區的尾渣及礦粉堆亦對近岸及吐露港的海洋生物構成影響。馬鞍山前居民吳偉桓先生感慨道16:「以前的海水十分清澈,但礦場所排放的廢渣堆積於海灘上,逐漸形成礦粉堆,廢水亦直接排入海灣,嚴重污染海水,令魚類數量銳減」。今天的海典灣、錦鞍苑及恒安邨應為當年尾渣存放場,據研究顯示17,從尾渣釋放出來的重金屬以及顆粒直徑0.17毫米至0.19毫米的沉澱物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數量趨向單一化,只有少量甲殼類(crustaceans)及雙殼類(bivalves)動物能夠存活,而中型古窗蟹(Scopimera intermedia)體內又含大量的鐵、鋅、錳及銅等重金屬。研究又發現,磁力濕選法產生的尾渣重金屬含量最高,對生態環境危害亦最大。當然,重金屬隨時間而稀釋,毒性漸漸下降,況且今天又被堆填物料覆蓋,危機才得以解除。
吐露港面積約50平方公里,水淺兼出口狹窄。六十年代,以前流到吐露港的農業、工業及家用污水依靠潮汐稀釋,問題並不嚴重。後來,香港人口急劇增加,都市發展步伐加快,吐露港四周多項工程全速上馬,包括船灣淡水湖、沙田新市鎮、大埔工業邨以及沙田馬場,吐露港天然海岸線被嚴重破壞,不但污染源增多,潮汐稀釋功能又因吐露港出口收窄而下降18。最近政府更決定在龍尾建造一個人工泳灘,引來環保人士很大爭議,反對聲音直指吐露港水質惡劣,大腸桿菌含量高,不遠處更有重金屬污染之虞,是否受馬鞍山鐵礦尾渣影響,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