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巨輪
礦場結業後的社區
礦場結業 社區失衡
馬鞍山的發展背景與規劃理念
拆遷、安置與適應

馬鞍山的發展背景與規劃理念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時代巨輪

「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發展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和社區設施。」

── 土木工程拓展署4

 

 

香港政府在1979年正式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內5,其實早在1970年代中政府已經蘊釀在馬鞍山發展新市鎮。在1976年,政府進行了《沙田新市鎮第二階段工程可行性研究》(Engineering Feasibility for Sha Tin New Town Stage II)。研究建議在馬料水和馬鞍山填海,將沙田新市鎮擴充至足以容納65萬人居住的社區6。是次研究奠下了政府發展馬鞍山的方案。

 

新市鎮發展與香港戰後社會息息相關。戰後大批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1946年每月平均有10萬內地人湧到香港,香港人口於1947年已急升至180萬人,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大量難民搭建臨時木屋居住,但木屋區環境惡劣,火災頻生。1950年1月11日,九龍仔木屋區發生火災,燒毀了2,500至2,700間木屋,3,500個家庭受災,無家可歸者達到17,000人。1952年11月,九龍東頭村木屋區起火,受災人數超過20,000人。翌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的火災更導致50,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流離失所,造成社會動盪。當時,香港政府亦擔心災民受國內政治運動的影響,隨時觸發社會騷亂,影響政治穩定,因此政府於七十年代公布了十年公營房屋的建屋計劃7

 

六十年代初,中國出現飢荒,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當時香港的人口已超越300萬8。人口增長帶動公營房屋需求激增。由於市區土地有限,再者政府希望減低市區的人口壓力,從而改善擠迫的居住環境,所以政府決定在新界發展新市鎮,並在1973年展開新市鎮發展計劃,而沙田是第一代新市鎮之一9

在發展沙田時,政府亦蘊釀發展馬鞍山。根據1980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Sha Tin New Town Development Programme),政府計劃在馬鞍山填海188公頃,發展一個面積達253公頃並可容納165,000人的社區,作為沙田新市鎮的延伸部份。工程預計耗資港幣16.9億,而賣地收入預計達港幣30億10

 

政府規劃沙田新市鎮時,不僅提供房屋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更要建立一個自給自足而又發展均衡的社區,在區內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提供完善的社區設施和配套,令居民能在區內安居樂業,滿足生活所需。因此,政府興建房屋的同時,亦開展了社區設施及配套的規劃11。根據1980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除了62公頃的住宅用地外,政府亦決定將馬鞍山253公頃土地中的11公頃規劃作工業用途,提供就業機會予區內居民。同時,政府亦會在馬鞍山興建一系列的社區及公共設施,包括中小學、消防局、警署、大會堂、社區中心、多層停車場、醫務所、泳池、街市及熟食攤檔等。在城市設計和綠化方面,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為居民提供足夠的地區和鄰舍休憩用地12

 

馬鞍山新市鎮的規劃可說是理想的都市藍圖。政府希望建立一個均衡的社區,為香港市民提供理想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然而,要實現這個願景,必須得到礦場居民及原居民的支持與配合。今天,馬鞍山已發展成為香港新市鎮的成功範例,回顧過去,原來的居民亦付出了龐大的代價。   

 

 1985年第一階段的馬鞍山發展大綱圖 PLAN No. STP/OD/1C

 

1990年第二階段的馬鞍山發展大綱圖 PLAN No. D/ST 2/1H

 

1992年沙田新市鎮發展大綱圖 PLAN No. D/ST 3/1B

(圖片由規劃署提供)

 

圖中建築物為現時的耀安邨商場及錦禧苑 (圖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

 

圖中建築物為現時位於鞍誠街的電話機樓 (圖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

 

圖中屋苑為富安花園,當時的鞍泰區土地尚未形成 (圖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

 

 

 

 

 

土木工程拓展署 (2011)。香港便覽─新市鎮及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towns&urban_developments.pdf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Hong Kong (1980),Sha Tin New Town Development Programme.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香港政府檔案處,一般事項通信原件(HKRS712-1-10)
7 Smart A. (2006). The Shek Kip Mei Myth: Squatters, fires and colonial rule in Hong Kong. 1950-1963.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ai, W.C.L. (1999), Reflections on the Abercrombie Report 1948: A strategic plan for colonial Hong Kong,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7061:61-87
土木工程拓展署 (2011)。香港便覽-新市鎮及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源自:香港特別區政區政府新聞處。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towns&urban_developments.pdf
10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80). Sha Tin New Town Development Programme.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1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78). Hong Kong's New Towns: Sha Tin.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2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80). Sha Tin New Town Development Programme.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