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其地下蘊藏的優質鐵礦曾為香港戰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在礦場結束後遺留下多項舊建築,豐富了馬鞍山的人文歷史資源,為馬鞍山未來的發展帶來機遇。因此,在制訂未來發展藍圖時,必須仔細審視區內資源的分布與現況,合理規劃以達到最大效益,將馬鞍山建設成一個極富地區特色的宜居社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雖然經歷了新市鎮發展的洗禮,但有賴政府完善的城市規劃及自然保育政策,馬鞍山的自然生態資源得以妥善保存(表8.4及圖8.12),至今依然山明水秀、風景宜人。除了深受市民歡迎的馬鞍山郊野公園外,區內還有海星灣和渡頭灣兩處自然保育區,以及一些不同主題的郊遊路徑。
馬鞍山郊野公園作為最受市民歡迎的郊野公園之一(圖6.5),覆蓋了馬鞍山山麓的主要部份,在保護自然生態之餘,還提供各種康樂、教育設施以及適合不同人士的郊遊路線,並在昂平及水浪窩設有營地供市民使用(表8.5)。
除了馬鞍山郊野公園外,馬鞍山區內的白石陸岬東面和西面部份、海星灣及渡頭灣亦是自然保育區(圖2.14),極具生態、教育和科學研究價值。位於渡頭灣的自然保育地帶,擁有一片沿海的茂密林地,更有一個史前的考古遺址在渡頭南面。當中,海星灣地形優美,屬香港少數未受人為活動破壞和污染的天然海灘,適合進行潮間生境和相關動物的學術研究。此外,白石陸岬海濱地帶亦有多處茂盛的植林區,多種鳥類棲息於此。在發展這些珍貴的自然保育地帶時必須以保育自然生態為先,除了基於公眾利益而必須進行的基礎建設外,不宜進行其他發展。
表8.4 馬鞍山的自然生態資源
圖8.12 馬鞍山自然生態分布圖
優美的自然環境使馬鞍山孕育並保留了豐富的生物物種,其中以杜鵑花、吊鐘花和赤麖最為著名。馬鞍山的原生杜鵑有香港杜鵑、毛葉杜鵑、華麗杜鵑、羊角杜鵑、南華杜鵑及紅杜鵑,其中以紅杜鵑最富盛名。每當花期,姹紫嫣紅,不失為馬鞍山的地區象徵。沙田民政事務處、馬鞍山民康促進會及沙田民政事務處轄下的沙田東—分區委員會等多個團體自2004年起每年合辦「馬鞍山杜鵑花種植日」(圖8.13),致力推廣杜鵑花,使其成為馬鞍山的地區象徵之一。馬鞍山亦為珍貴的野生吊鐘花提供了棲身之所,受香港林務條例保護的吊鐘花形如倒掛金鐘且長於枝頂,有高中科舉之寓意,故從古代開始便有以吊鐘為年花的習俗。而「馬鞍山三寶」中唯一的動物代表赤麖亦屬珍稀品種,非常罕見。杜鵑花和赤麖都棲於陡峭的山坡叢林之中,因此若可以保護好馬鞍山的常綠季風林,讓其生態演替可以自然進行,便不難保育這些珍貴的物種。
除了杜鵑花、吊鐘花和赤麖外,馬鞍山還有很多其他稀有物種,例如穗花衫(Amentotaxus argotaenia)以及同屬山茶科的大苞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e)和紅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它們皆受香港法例第九十六章《林區及郊區條例》保護,嚴禁管有及售賣。此外,稀有的木蓮(綠楠)(Manglietia fordiana)及草本植物佳氏苣苔(Boeica guileana) 亦生長在馬鞍山。
此外,馬鞍山亦有多處風水林,是具生態價值的自然資源。例如坐落於梅子林村的風水林,物種異常豐富,生態價值極高。香港政府一直致力於自然保育的工作,郊野公園、自然保護區及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佔香港總面積的40%,發揮著積極的生態保育作用,舉世聞名。然而,這些地帶的保育範圍同屬300米以上的高海拔生境,與高海拔生境差異極大的低海拔地帶(如風水林)卻不在保護範圍之內5,因此保育風水林實可填補這一缺失。
表8.5 馬鞍山郊野公園主要設施
泥涌紅樹林
香港罕見的地質遺跡一碳質黑色頁岩
圖8.13 2004年首次舉行的「馬鞍山杜鵑花種植日」有逾700多人參加
栽種於馬鞍山區的杜鵑花
據考古發現,馬鞍山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北港至梅子林古徑及烏溪沙考古遺址皆確認了馬鞍山長遠的歷史。在歷史建築方面,區內有兩處已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大水坑6號及16-18號張氏村屋);並有一處獲建議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烏溪沙村第一巷30-33號),可惜2012年初已被拆除。馬鞍山主要的考古遺址及歷史建築如表8.6及圖8.14所示。
這些歷史建築無論是建築風格、風水布局以及建築物料都各有特色,充分反映出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除了民居外,馬鞍山還有不少宗教建築,如天主教方濟會建築群及信義會恩光堂等(圖8.15及圖8.16)。這些歷史建築見證了馬鞍山宗教與礦場的發展,記錄了教會對馬鞍山社區作出的貢獻,承載著幾代人甜蜜與辛酸的回憶,值得後人好好保存。
表8.6 馬鞍山的考古遺址及歷史建築
圖8.14 馬鞍山歷史建築及考古遺址分布圖
圖8.15 天主堂建築群現狀
圖8.16 恩光堂建築群現狀
1982年設立了「泥涌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擁有多種含沉積物的花崗岩以及碳質黑色頁岩,屬香港罕見的地質資源(圖8.18)。該處的泥灘亦孕育了一片紅樹林與不少貝殼類生物,與海星灣連成一個沿海岸的自然保育地帶。
「馬鞍山三寶」6 之一的「礦石」曾為香港創造了財富,並衍生出一些自然歷史遺跡。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昔日的採礦場、礦洞及選礦廠等歷史遺址及建築物依然屹立在馬鞍山(圖8.19);相關的地質地貌亦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不僅記錄了馬鞍山礦業的興衰,同時亦反映了馬鞍山獨特的地質風貌。
除了礦場遺址外,怪石嶙峋的石壟仔石林亦反映了馬鞍山獨特的地質風貌(圖6.3)。石林位於石壟仔西南面的山坡上,奇石林立,險象環生,是欣賞獨特地貌的極佳地點及遠足郊遊的好去處。
表8.7 馬鞍山的地質資源
圖8.18 泥涌
圖8.17 馬鞍山地質資源分布圖
(A) 電動牽引機車路軌支架 B) 原礦池
(C) 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