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獻詞
序言
編者的話
感言
鳴謝

序言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序言

 

鞍山今昔 香江縮影 官民攜手 共創未來

 

2002年《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一書出版;2003年《鞍山歲月》相繼面世,兩本著作,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當中資料非常珍貴,凝聚了馬鞍山老礦工、原居民和一眾學者和編撰人員的心血和濃情,亦反映了沙田區議會及各政府部門對馬鞍山的歷史發展的重視,和對推動居民認識和珍視歷史的熱忱和努力。今年是馬鞍山新市鎮發展的廿五周年紀念,政府部門及民間團體特別聯合舉辦馬鞍山節誌慶,由沙田區議會贊助一連串慶祝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決定再接再厲,出版一冊名為《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一小城今昔》的新書。透過更詳盡的研究資料、圖文並重,為讀者勾畫出扣人心弦的馬鞍山浮世繪,相信廣大的沙田居民和讀者一定不會錯過如此佳品。本人謹此對撰寫本書的學者、提供資料的人士、有關組織成員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資助是項研究的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致以由衷感謝,我深信此書一定能進一步激勵區議會同人和政府部門把沙田和馬鞍山建設成一個全港最優質的社區。

 

沙田區議會主席

何厚祥議員BBS,MH

 


 

鞍山不老 歷史長留

 

年初在一個關於馬鞍山今昔的座談會上認識楊祥利先生,得知本人曾在馬鞍山礦場工作及生活,乃邀請我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李慧瑩博士與鄒桂昌教授領導之「鞍山歲月一小城今昔」專題研究小組,並蒙邀作歷史口述。回想本人自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三年前後共三十餘年,經歷馬鞍山礦場興替與社區變遷。正所謂苦樂與共,休戚相關。如今細說從頭,雖往事如煙,但仍歷歷在目,感慨無限。據知過去無論書本或傳媒記述馬鞍山,尤其是關於礦場方面,總有疏漏之處。今次專題研究小組尋根究柢,反覆求證,認真且細緻,記載均屬第一手資料,內容真確且珍貴。「鞍山不老,歷史長留」,本書將香港過去一個獨特的企業,一個獨特的社區記錄下來,免被時間湮沒,留給後人追憶與懷念。

 

前大公洋行馬鞍山礦場秘書兼人事科科長

余嘉華先生

 


 

鞍山生活多姿彩 ─ 一位礦工子弟的回憶

 

馬鞍山的「綠」

五十五年前的早春,從沙田第一次遠眺馬鞍山,便被那青葱翠綠、雄偉非凡的「鞍山」所震懾;從此一生難忘…今天從西沙公路重訪故園山水:「綠」,還是那童年印象中的「綠」;「鞍」,仍舊是那般雄偉的「鞍」。 啊!我認識的故人們,在否?


礦場的「黑」和車道的「灰」

自1957年初遷居馬鞍山起,總忘不了礦場上的「黑」礦砂(其實已研成粉狀!):從選礦廠的砂堆,沿運輸通路直達碼頭旁的礦砂躉船上,到處皆見…沿碼頭區通往山頂區的車道,卻總是「灰」濛濛地,一片沙塵滾滾,叫人不敢大力呼吸…


苦候船車時心頭上的「紫」

六十年代每周五天往返大埔上中學時記憶,總忘不了那在苦候早班小輪及早車時的焦慮和沉鬱(尤以早春大霧時為然),只有那「紫」的色彩才可形容那種心情!遇上風暴時(三號風球,小輪立即停航),無法返家而須留宿課室的回憶,更令心頭「紫」得發黑!


聖誕及農曆新年的「紅」

鞍山子弟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聖誕節及新年:教會(居民絕大部份如非天主教徒即為基督教徒,尤以五、六十年代為然)當大節日時必大事慶祝,結綵張燈,舉辦活動,廣派各種禮品、衣物、食品、玩具等……總令我們內心「火紅紅」的,又溫馨又振奮!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展示紅紅的揮春,人人穿紅戴金,我等少年更以獲取「紅」封包,為整年收入的主要來源,故此四處拜年,認真「紅火」!


吐露港內和長空天際的「藍」

每當天清氣朗的日子,我們三五成群踏遍山頂區的昂平、大水坑、烏溪沙、十四鄉等山野,採集奇珍異果,玩水遊山,倦了就地躺下,欣賞那長空天際無盡的蔚「藍」… 穿山過嶺時更可觀賞到,整個吐露港內海水的青「藍」 ,倍添童年回憶的姿彩!

 

鞍山近貌見「虹彩」

五十五年後的今天,重訪舊地,難覓「雪泥」,更遑論「鴻爪」!可是,舊地卻已換了新顏;礦場已換了新天:通過區內領袖、議員及官員的合作無間,及無私的付出,整個「鞍山鐵礦」區域已蛻變成一個充滿「虹彩」的市鎮,由鐵道及超級公路貫通全港各區,為千萬居民建構了理想家園!

 

謹以至誠,祝願我區未來更展新姿彩,為本港歷史上唯一的鐵礦產地,再造新天!

 

前香港教育學院教育系系主任

陳培佳博士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