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獻詞
序言
編者的話
感言
鳴謝

感言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序言

驀然回首 滄海桑田

 

自2003年《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出版後,好評如潮,該書不但記錄了一段幾被世人遺忘的香港歷史片段,同時亦加深了社會大眾對馬鞍山礦場歷史的認識,並喚起公眾對歷史文物的關注與保育。十年來,本人幸得各界不吝賜教,裨補《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一書的闕漏,新資料、新故事,不斷累積。

 

憑藉對探究昔日礦場點滴的熱忱,以及對追溯歷史本源的精神,本人決定邀請學者在《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的基礎上,重新考察、研究及整理文檔紀錄、圖片及口述歷史資料,編撰《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小城今昔》一書,為馬鞍山礦場的歷史提供一個更完整的記錄,展示《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中未有敘述的社區生活寫照,緬懷馬鞍山昔日情懷。

 

適逢2012年是馬鞍山新市鎮發展二十五周年,政府首度舉辦馬鞍山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而《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小城今昔》的出版,正好為馬鞍山的今昔變遷,立下里程碑,告訴世人馬鞍山如何由一個荒蕪偏遠的採礦小鎮,蛻變成一個人口密集的現代化新市鎮。冠絕一時的礦場生產線、來自五湖四海的礦工生活、山上小社區的結集形成、教會慈惠事業的發展、礦場的起落興衰,到新市鎮的誕生,幾許人和事,悲歡離合,一點一滴,都具有深厚的社會、教育及保育意義。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本人特別要鳴謝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研究經費,沙田區議會贊助書刊印刷及網站建設,亦衷心感謝沙田民政事務處及各政府部門提供的協助,余嘉華先生和余惠俊先生父子提供珍貴的歷史資料及圖片,並在編撰過程中給予編研小組不少寶貴意見。 此外,黃沛中先生的熱誠和陳麗英女士的居中聯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及編撰文章,林鼎臣老師為書名題字,本人在此深表謝意。

 

余嘉華先生是大公洋行馬鞍山礦場秘書兼人事科科長,他於1949年開始在大公洋行工作至1976年礦場結束,他不僅對礦場的發展,人事變遷,人脈關係等瞭如指掌,亦樂於助人,礦場結束後,不惜放下個人工作,協助居民向政府爭取安置,直至山下各人順利搬遷後才離開馬鞍山。余先生為居民解決了遷徙問題,避免因拆遷而引發不愉快事件,為政府發展馬鞍山新市鎮作出貢獻。余先生不辭勞苦,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倡建「香港礦山公園」 樹立歷史文化新地標


馬鞍山礦場曾是香港採礦業的龍頭,曾為本地經濟作出重大貢獻。經歷時間的洗禮、經濟的轉型及新市鎮的發展,當年馬鞍山礦場的光輝歲月亦漸漸被世人所淡忘。現存的歷史建築遺跡包括天主堂、信義會恩光堂及選礦廠等建築群、露天採礦場,以及110ML、240ML坑道及其外牆建築等,代表了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頁,這些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和採礦遺跡,如果不加以保護,它將隨著歲月的磨洗,最終只剩頹垣敗瓦,使香港開埠的歷史出現斷層。

 

但可惜特區政府對此並沒有足夠的重視,對歷史建築文物的評審工作一直停滯不前,令搶救工作無法展開。本人衷心盼望能藉著此書,喚起大眾及特區政府對歷史文化遺存保育工作的重視,盡快進行評級和搶修。

 

現時的礦場遺址不僅保留了昔日與整個採礦過程有關的礦業生產遺址、礦業活動遺蹟、礦業製品、與礦業有關的人文景觀,以及相關的地質岩石地貌、礦產地質遺跡和豐富的礦業開發史籍等,均極具保育價值,具備了建設「香港礦山公園」的有利條件。

 

特區政府應該珍惜這段獨特的採礦歷史,在大力發展「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同時,把馬鞍山礦區建設成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自然生態保育等元素的「香港礦山公園」,樹立香港歷史文化新地標。為香港的地質生態旅遊創造一個新的品牌,真正達到保護地質遺跡,促進科普教育,繁榮地區經濟的目標,使香港有限的自然資源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馬鞍山風物誌 : 鞍山歲月

小城今昔編輯委員會主席

楊祥利先生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