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
馬鞍山的滄桑巨變
鞍山今昔 滄海桑田
發展背景 歷史溯源
驀然回首 繼往開來

鞍山今昔 滄海桑田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驀然回首

馬鞍山從鄉村發展成為一個繁華的新市鎮,今昔變化之迅速,原居民皆驚嘆不已,不同年代的航空照片正好記錄了馬鞍山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圖1.1)。

 

1945年,馬鞍山只有原居民和漁民居住,但在日佔時期,日軍曾在馬鞍山開礦,因此修建了一條通往山頂的道路(圖1.2)。當時馬鞍山岸邊是延綿的沙灘和農田(現今恒安邨和耀安邨的位置),還沒有正規的碼頭。近岸的兩所平房是日佔時期建成的騾房。這裏的騾隻本屬英軍,香港淪陷後,英軍的騾隻被日軍搶去,送到馬鞍山,用以運礦,所以該處有「馬房」的別稱。


圖片下方的地盤為現今的錦鞍苑及恒安邨的江、山、峰、海四座(圖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

 

 

 

馬鞍山歷年的變遷

圖1.1 馬鞍山歷年的變遷1

 

圖1.2 1945年馬鞍山航空照片(附標示)

 

1949年,大公洋行礦場開業,馬鞍山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圖1.3)。首先,岸邊興建了正規的碼頭,並新增了多間大公洋行興建的平房。山腳位置開闢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通往半山及山頂。道路北面有辦公室、職員宿舍及飯堂;南面是工人宿舍、貨倉和車房等,逐漸形成「碼頭區」(圖1.4)。

 

位於碼頭區和山頂之間是半山區,由於礦場剛剛開業,馬鞍山新增人口不多,故半山區當時尚未有人定居。道路繼續蜿蜒而上,過了半山便是原居民村馬鞍山村(又名溫家村)(圖1.5),村內大部份土地還是農田。再沿路直上就是山頂區,只有大公洋行提供給礦工居住的簡陋工棚,其他民居尚未出現。

圖1.3 1949年馬鞍山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4 1949年馬鞍山碼頭區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5 1949年馬鞍山山頂區及馬鞍山村航空照片(附標示)

 

到了1953年,礦場已由人力密集的露天開採方式漸漸轉變為坑道採掘。碼頭、半山及山頂三個新社區漸具雛形(圖1.6),雖然日後仍有發展,但變化不大。以碼頭區為例(圖1.7至1.9),在兩個碼頭(即街渡碼頭及礦運碼頭)附近,眾多平房匯聚成市集,道路以北的大公洋行亦興建了不少新設施。此外,那裏還有兩所教會學校,分別是聖若瑟小學校及馬鞍山碼頭信義學校,紅泥塘亦開始有人聚居。碼頭以南的礦粉堆已經成形,築有堤壩防止尾渣沖積到碼頭淤塞航道。1954年啟用的選礦廠以及1963年開通的110ML運輸坑道出口處則座落於山腳附近,不遠處就是信義會興建的信義新村(圖1.9)。

 

半山區道路兩旁逐漸有人定居,形成一個新的小社區(圖1.10)。同一時期,山頂更發展成一個極具規模的社區,即「山頂區」(圖1.11)。那裏有280ML礦坑和240ML礦坑的出口、大公洋行山頂辦公室和其他設施、平房、工棚、聖若瑟小學校校舍及診所、修女院、天主堂、信義學校校舍及恩光堂等。

 

 

圖1.6 1963年馬鞍山碼頭至山頂標示圖

 

圖1.7 1963年馬鞍山碼頭區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8 1963年馬鞍山碼頭區南面及選礦廠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9 1963年馬鞍山碼頭區北面及信義新村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10 1963年馬鞍山半山區航空照片(附標示)

 

圖1.11 1963年馬鞍山山頂區航空照片(附標示)

 

1976年礦場結業,馬鞍山步入了另一個新發展階段。礦場結業初期,社區的變化是緩慢和局部的。直至1979年,政府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翻天覆地的改造正式拉開序幕。馬鞍山在大興土木前的面貌與1963年相若,縱使當時已有不少居民因礦場結業而搬走,但由於政府尚未開始收地,建築物的數目沒有明顯減少。當中較明顯的變化是清拆了連接選礦廠與礦粉堆的排渣渡槽。

 

當政府宣布發展馬鞍山新市鎮後,馬鞍山經歷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大興土木,變化之迅速前所未見。從2000年馬鞍山新市鎮的航空照片中可見(圖1.12),筆直的海岸線取代了沙灘,高樓大廈取代了農田和平房,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取代了顛簸的泥路,休憩用地和康樂設施取代了大公洋行的球場。

 

二十五年來,馬鞍山沿岸地帶經歷了城市發展的洗禮,然而山頂區卻停留於七十年代的光景中,整體面貌沒有太大變化。由於不少居民已遷出或百年歸老,很多房子已被荒廢,學校和教會亦人去樓空,以致雜草叢生。而昔日馬鞍山村的田寮,亦不再復見。

隨著馬鞍山繞道和馬鞍山鐵路於2004年相繼落成啟用,馬鞍山的基建設施更臻完善。同年,馬鞍山遊樂場亦啟用,再加上馬鞍山公共圖書館、體育館、馬鞍山公園及海濱長廊的陸續開放使用,使馬鞍山發展成為一個均衡的現代化社區。

 

 

圖1.12 2000年馬鞍山新市鎮航空照片(附標示)

 

 

新市鎮的誕生

 

 

 

 

1本章所有航空攝影照片版權屬香港特區政府,經地政總署准許複印,版權特許編碼 60/2012。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