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情
回望礦場
開墾礦場路
一代炮王
血汗見證
生活點滴
越洋工程師
女人禁地
為人所尊-張渤老師
我們的童年
唯一的交通車
八十年代的蛻變

越洋工程師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鞍山嵗月》 > 當年情

來往馬鞍山與何東樓的小船,大概能容納10個人
大公洋行設於何東樓附近的辦公室,即小林先生所指「類似哨崗」的地方
婚宴情況(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品)
小林先生(右)與另一位同期被派駐馬鞍山礦場工作的日本工程師合照。(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品)
時至今日,小林先生仍保留著當年的職工證。
領導有方──總結了礦工們對小林先生在礦場工作4年的感受。(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品)
入鄉隨俗,小林先生也跟本地礦工一起來個簡單的拜神儀式

小林隆之先生──1958年,小林先生由日本遠赴馬鞍山,連續工作了4年,1962年才返回日本。在被派駐馬鞍山工作的日本工程師當中,小林先生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時至今日,小林先生仍與昔日工作友好保持聯絡,情誼歷久常新。

 

身負重任

現今日本人在海外工作,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在 50、60年代則比較十分罕見,而小林先生卻在這個少數行列,1958年,他被日鐵礦株式會社(下簡稱日鐵礦業)派往馬鞍山礦場採礦部工作。

 

大公洋行與日鐵礦業於1953年建立合作關作,他們了解到馬鞍山礦場缺乏採礦技術人才,於是專程由日本調派專門人員到來協助,日本工程師就在此時將坑道開採技術,引入馬鞍山礦場。日本工程師負責設計和統籌開礦工作,決定於何時何處採礦石、策劃坑洞深度等技術性工,中國礦工則依從指示,進行採礦。

小林先生形容:「我們當時可說是擔當了顧問的角色。」據資料記述,曾經被調派到馬鞍山礦場的日本工程師,除小林先生外,還有柴田武人先生(所長)、岐部勇治先生、中村政雄先生及深?哲五郎先生等等。

 

貧困的香港、貧困的鞍山

小林先生感到當時的香港,正處於人口過盛和貧困的時代。50年代,大批難民紛紛從中國湧至,馬鞍山亦成為其中一個聚腳地。小林先生指礦工當時雖有棲身之所,過著普通的生活,但教育、交通方面則頗為不便。小林先生回憶,當時完全沒有道路貫路沙田與馬鞍山,大公洋行只在沙田何東樓附近,簡單的做了一個類似哨崗的地方,從那兒只能乘坐一艘大概能夠容納10人的小船到馬鞍山去。與現在相對照,實在是兩個模樣。

 

仕居鞍山

踏入馬鞍山,小林先生即要帶領約 200 名中國員工工作,所以他說:「不依靠自己便沒有人可依,自問確是努力工作,做好本份。」日鐵礦業在港事務所的編制並不複雜,設有所長、礦山長、事務員、現場採礦礦工及工場礦工各一人。除所長外,其他技術人員均同住在馬鞍山一間小屋中。

 

小林先生明白到如不在文化與習慣上融入礦工的生活圈子,便不能好好完成工作,所以他十分積極融入馬鞍山的工作環境和生活。

 

雖然小林先生與本地礦工言語不通,但當時日鐵礦業有一位姓李的翻譯員,協助他與當地礦工解釋工作性質;而大公洋行有一位周先生,日語相當流利,能為他翻譯中國礦工的情況,所以在溝通上是沒有問題的。

 

採礦是一項講求合作性的工作,在馬鞍山礦場中,中日合作正正體現出一種融洽的關係。據資料顯示,抗日戰爭中吳鐵城將軍的參謀朱麗泉先生,也曾於 60 年代在馬鞍山當礦場長,與日本工程師合作期間,在討論技術問題上,經常時至深夜。

 

小林先生積極參與員工的活動,在礦場所舉行的大小活動,無論是辦公室宴會、大公洋行老闆的女兒舉行婚宴,他也必然是座上客,他所收到的宴會邀請咭為數也不少呢!此外,小林先生亦經常與員工一起飲酒吃飯,相處融洽。在眾多工作伙伴當中,小林先生與潘瑞禧先生最為熟稔。潘伯於 1958 年到日本釜石礦山受訓時,己認識小林先生,及至小林先生到馬鞍山,兩人並肩在礦場工作,時至今日,兩人仍保持聯絡。

 

題辭
當年情
別有洞天
鞍山天與地
馬鞍山三寶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