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礦工於 1976年失業後,經濟極端困難。他們組成了「-馬鞍山互助委員會」向港府官員包括曾蔭權、夏思義等求助,但不獲答允。理由是他們不算是一條正式的鄉村,根據港府的政策不會獲得救濟。至今,馬鞍山村內仍有二、三十名老礦工,他們居住在舊礦場上所蓋搭的鐵皮屋或木板屋內。當中不少在當年開山劈石時吸入大量泥塵,故患上肺積塵的病者很多,身體十分衰弱。
根據政府的沙田發展計劃,土地發展政策委員會於 1979年 8月31批准發展馬鞍山作為沙田新市鎮發展的拓展部分,而馬鞍山礦場則被劃入第3期發展區,隨著西沙公路的闢建及通車,昔日的礦山地盤已漸漸成為發展區域的一部份。
馬鞍山發展一日千里,昔日荒地漸變成新市鎮,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及社區配套設施相繼落成。然而,在都市化的背後,一群曾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輩,卻被忽略,甚至遺忘。在社會上越趨邊緣化。
在馬鞍山,開採鐵礦曾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當時的礦工沿山搭建帳篷休憩及居住,時至今日,仍有一群老礦工散居在山頂上,他們見證馬鞍山的成長和蛻變,馬鞍山是他們的家。在發展新市鎮的大前題下,政府於 1981年公佈即將遷拆沿沙田海一帶大部份寮屋,位於馬鞍山的寮屋,部分亦成為遷拆目標。礦工回想,大公洋行在經營礦場期間或能獲取點點的關顧,但礦場關閉後,再面對唯一居所將被清拆的衝擊,頓然不知所措。
山上存在的寮屋,都是在未經規劃的情況下建成,位處危險斜坡,但僅用木材及鐵皮建成的寮屋,卻是他們唯一憑藉。在偏僻及簡陋的寮屋裡,老礦工們不但孤苦伶仃,對於惡劣天氣的襲擊更束手無策;在炎熱的日子就像處身蒸籠一樣;每逢大雨天,雨水沿山坡及斜路滾滾流下,觸目驚心。礦工們對本身所處的環境失去根本掌握,更遑論其他生活配套設施。據村民給政府的信件中感歎道:「 30多年來,本區在政府心目中只被視作一地理名詞……」,本港市民應享有的公共服務,彷佛與村民無緣。
回望過去,老礦工是當年的先行者,傾注血汗拓展馬鞍山,勞碌大半生,有部分卻換來無藥可醫的矽肺病。 1991年,據香港工人健康中心的一調查顯示,凡曾從事採礦的工人,在採礦石和鑽孔的過程中,有更大比率患上矽肺病。患上矽肺病的礦工,肺活量只及普通人的六成,而其他礦工則比普通人少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