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天與地
馬鞍山區的海陸變遷
近年馬鞍山地區的考古收穫
馬鞍山的植物世界
馬鞍山的老建築
滄海桑田

近年馬鞍山地區的考古收穫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鞍山嵗月》 > 鞍山天與地

梅子林北港古徑(一)

梅子林北港古徑(二)

烏溪沙遺址採集的南宋青釉瓷片(一)
烏溪沙遺址採集的南宋青釉瓷片(二)
烏溪沙遺址出土的南宋青釉瓷片
渡頭遺址出土的長方形石錛
渡頭遺址出土的菱格凸點紋泥質陶片
渡頭遺址出土的繩紋夾砂陶片

林錦源(康樂文化事務辦事署 古物古蹟辦事署)

 

前言

馬鞍山地區的考古工作雖然起步較遲,至今所得的資料頗為有限,但仍發現有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本文主要介紹近年來有關馬鞍山地區的考古發現與收穫,範圍北起自渡頭,南至茅坪,西至大水坑為定界。至於北面前臨吐露港的丫洲,及東面西沙十四鄉一帶,均不屬本文討論範圍。

 

文中引用資料,以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的研究檔案為主,包括於1983-1986年及1997-1998年兩次進行全港性考古普查,在馬鞍山地區的考古發現;其它資料還包括由拓展署顧問所完成的「沙田區馬鞍山白石及利安住宅發展可行性研究」《環境評估報告》,報告中關於文化遺產地點的評估研究,為馬鞍山區內的考古遺存的年代上限提供了新的證據。

 

兩次全港性考古普查中的重要考古發現

1983年至1986年間,香港進行第一次全港性考古普查,負責普查計劃的蒲國傑(B.A.V. Peacock) 和尼爾遜(T.J. Nixon)在1984年7月到訪馬鞍山,為茅坪北港古徑所作的踏查,確認了古徑仍然保存良好,以單行並偶以雙行排列,沿山澗小溪而走,石塊大少適中(照一及二),全長約1.5公哩。

 

根據施沛鼐(Nigel Spry)的研究,古徑的定義可分兩種,「一種以平滑長方形石板建成,多見於平地」,「另一類石路是以不規則的石頭堆成,多見於崎嶇不平的山徑,或於小溪上以大石橫置,石塊未經處理,多見就地取材」。 2 前者可見於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南門法定古蹟,茅坪北港古徑就屬於後者。這類古徑是交通工具並未發達前,昔日村民往來墟鎮的主要通道捷徑。 3 就以該古徑為例,從西貢北港步行至馬鞍山的大水坑約需兩個多小時完成。

 

當年檔案中所見的古徑確實位置在舊版地圖中顯示不清,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於2000年3月31日再次覆查了該古徑,發現古徑保存狀況尚好,歷史可能超過百年以上,其終點從北港可直達梅子林。然而,中段途經之茅坪古村落,村屋已然廢棄,一片荒涼的境象。該古道現改名為梅子林北港古徑。

 

1997至1998年,香港政府進行了第二次全港性的考古普查,並委托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調查隊,負責馬鞍山一帶的考古調查工作,並發現了烏溪沙考古遺址。遺址位於烏溪沙村以東約100米處,地勢平坦,背山面海,海拔約2.4至5.8米,自然條件優越,十分適合人類居住。為弄清楚遺址的地層堆積、分布狀況、文化內涵和文化性質,考古隊於1998年4月進行試掘,開挖試掘探方多個,並布置大量考古勘探鑽洞,初步確認「烏溪沙遺址應是一處保存較好從南宋到清代的遺址」。 4 其範圍基本上位於烏溪沙村東部,大體東西長 150 米,南北寬 170 米。 5 調查結果還顯示,在烏溪沙村東部範圍內,陶、瓷、瓦片等在地表隨處可見。在七個試掘探方發掘出土及在遺址範圍內採集到的文物,包括了擂 鉢 、盆、青瓷碗、白瓷碗、醬黃釉碗、青花瓷碗、 鉢 、瓮、壺、小口罐和四繫罐等多種歷史時期的民間生活器皿。(照三至五)烏溪沙遺址大部分地方現為堆填土覆蓋,成為一處臨時停車場。

 

環境評估報告中的考古新發現

近年來,《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要求對大型工程及發展計劃進行文化遺產地點影響評估,因此「沙田區馬鞍山白石及利安住宅發展可行性研究」需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法定程序,對發展計劃範圍內的可能存在文化遺產地點進行調查評估。報告內關於文化遺產地點評估的資料,揭示了馬鞍山跟香港大部分沿海地區一樣,在上昇沙堤中存在有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

 

過去數十年來在考古方面的調查和發掘顯示,全港現存考古遺址中,約有六成遺址包含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這些遺址大部分集中在海邊的沙灘和附近低矮的山崗、岬角及河流旁的平坦谷地和河口階地上。香港地區沙堤遺址的主要特徵,誠如鄒興華的研究指出,有四方面:一、有固定的淡水水源;二、有較平坦開闊的活動地;三、附近環境能提供穩定而多樣化的食物資源;四、水陸路交通便捷,以便不同聚落的往來。 6

拓展署所聘請的考古顧問,於2000年9月在馬鞍山渡頭的上昇沙堤中開挖了多個試掘探方和考古勘探鑽洞。 7 其中多個試掘探方均發現繩紋夾砂陶片、泥質陶片及陶器座殘件,在 3 號探方還出土一件未經修整的長方形石錛(照六至八)。顧問還指出渡頭上昇沙堤所出土的史前遺物與屯門湧浪及大嶼山沙螺灣等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器物特徵十分相似, 8 渡頭考古遺址亦具備了沙堤遺址的基本特徵。

 

結語

這些考古調查顯示,馬鞍山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 約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 已經有人類活動。先民所使用的生活器具與香港沿岸的史前沙堤遺址所發現的器物基本一樣,甚至其與環珠江口一帶的人類早期活動,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烏溪沙遺址發現南宋約至清代的考古遺存,更証明先民於這個時期已開始定居該地,並過著農耕捕魚的經濟生活。馬鞍山的考古發現也是香港先民數千年來生活面貌演進的縮影。

 

大水坑村的張氏先祖及梅子林村吳氏先祖均是三百多年前,從廣東五華縣遷居於此。梅子林北港古徑自然成為該地村民往來西貢至大水坑甚至足沙田黃泥頭的重要通道。古徑至今依然存在,是馬鞍山歷史的重要見證。

渡頭遺址、烏溪沙遺址與梅子林北港古徑,都是研究香港以至華南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全港市民的寶貴文化遺產。今日馬鞍山新市鎮的發展一日千里,在認識我們的文化傳承之餘,市民亦應好好愛惜香港的文物和古蹟,使我們的下一代仍有機會欣賞香港文物、認識香港與祖國的歷史文化源流。

 

本文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木工程署署長及土力工程處總監的許可而發表。

題辭
當年情
別有洞天
鞍山天與地
馬鞍山三寶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