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引言
馬鞍山古蹟風貌
馬鞍山開礦事業
馬鞍山礦工生活
天主教聖方濟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 > 文章內容

 第五章 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成立於 1954 年 2 月 27 日,彭福牧師為首任監督,組織成員還有汪 ? 堯、王為義、吳明節等人。香港信義會自五十年代始,便在 馬鞍山 發展基督教教會活動,與社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透過訪問教會牧師、教友和礦工,以會堂紀念特刊作,可以了解馬鞍山的基督教教會事業。特別是受訪者張子騫牧師,他是當時曾經參與教會工作的前線工作人員,他的回憶見証了信義會在馬鞍山所作的種種慈惠工作,實是難能可貴。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簡歷


信義宗的產生是源於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約在 1830 年左右,信義宗教會第一個來華傳教士郭士立到達中國,並於 1842 年來港工作,現時的吉士笠街便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早期來港宣教的教會如德國禮賢會及瑞士崇真會都屬信義宗教會的。十九世紀末信義宗宣教士從德國、北歐、美國來到中國傳道,在東北、山東、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建立教會、學校、醫院等。


二十世紀以前香港的基督教傳教事業並不發達,香港長期成為外國差會在華南傳教的後勤地。中華信義會、信義神學院和信義書報部於二十年代先後成立,信義書報部就是現時香港道聲出版社的前身。


直至 1949 年在華的基督教宣教士已超過三千五百人。由於國內局勢不穩,他們大多於 1949 年至 1952 年被迫撤離中國,部分則來到香港。傳教士開始在港建立宣教據點,以爭取差會在港開設新傳教區。因而,由五十年代初期開始見證了香港基督教教會資源的增加及教會的高速發展。


1948 年 12 月 1 日,信義神學院因國內內戰影響,從湖北漢口灄口遷移到香港,神學院畢業生則在港展開福音工作,信主人數不斷增加。 1954 年 2 月教會代表在道風山舉行第一屆總議會,正式成立「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是香港所有信義宗教會中發展最快的教會。 1957 年加入世界信義宗聯會,成為總辦事處設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信義宗成員之一。並於五十年代與 基督教 香港崇真會中華基督教禮賢會 香港區會、 香港路德會 、港澳信義會聯合組成香港信義宗聯會,彼此共同合作宣揚福音。

 


香港信義會在馬鞍山的傳教工作


五十年代國內大批難民遷居至馬鞍山,由於交通不便,加上言語不通,故甚少與外界接觸,當時的美國豫中信義差會貝約翰監督即把握時機,於 1950 年 9 月派賈永振牧師、姜中原牧師、杜安樂教士到馬鞍山傳揚福音。因此,信義會為馬鞍山的礦工和居民提供燃眉之急,並向他們展開傳道服務,建立教會的工作 ,並且在馬鞍山開設 信義會 堂 。 馬鞍山 基督教信義會 堂會分別為 恩光堂及 真理堂,均屬沙田區 信義會。


信義會 恩光堂位於沙田馬鞍山村山頂 35 號(鄰近馬鞍山郊野公園) ,成立於 1950 年,屬美國信義會分會,最初由賈永振牧師主理,另有姜中原牧師及杜安樂小姐協助。恩光堂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馬鞍山村的難民適應新生活,他們大多是因從事採礦工作而遷入馬鞍山村居住。多年來恩光堂幫助礦工解決了不少生活上的困難,更被認定為當時山上的救濟站。 馬鞍山真理堂成立於 1961 年 10 月,位於沙田馬鞍山恒安村,即馬鞍山信義學校內,設有佈道所 。


教會開創之時,只能在一小木屋內聚會,至 1952 年 6 月 22 日才由差會資助建成第一座禮拜堂, 是香港信義會在香港第一個自建的禮拜堂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信義會在馬鞍山發展的全盛時期,宣教工作由兩位牧師及三位傳道人負責,主要向山上的居民宣揚福音,舉辦宗教活動,每星期三晚開設主日學(查經班)及星期日舉行早、午堂崇拜,參加人數達三百人之多。並在主日崇拜設講道翻譯,而扶銘功就曾負責此項工作。據《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馬鞍山 恩光堂四十週年特刊》所載,由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恩光堂的神職工作人員計有張子騫、馬秀僊、杜安樂、古天貴、潘道讚、 李王京花、周煥珍、何榮輝、嚴美珍、何妙玲、鄭容芳、張則人、譚英?、林燦輝、鄭可明、黎立基、朱玉瑚及吳秀霞等人。


由於居民的生活困苦,平日沒有什麼娛樂節目,閒時便會參加由恩光堂或真理堂舉辦的教會活動,大部分的居民都成為基督徒,因而教會跟居民建立了密切關係。由 1950 至 1990 年恩光堂的信徒共有一千零十二人。


現時恩光堂已改建為信義靜修中心及信義會恩青營,於 1977 年 10 月 26 日開幕, 星期日上午 10 時至 12 時舉行崇拜,並為個人、教會或團體舉行退修會、宿營活動。 設有禮堂三個、宿舍十一間,可容納一百二十人住宿,並設有一百五十人日營飯堂 。

 


 

社會救濟服務


自五十年代始 , 基督教信義會來到馬鞍山村為當時貧苦礦工提供福利,解決生活問題,教會的工作在這班礦工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基督教也成為天主教以外馬鞍山村主要宗教之一。直到現時 , 在 馬鞍山 只剩下基督教信義會仍有牧師在內工作,至於天主教堂的神職人員已經撤走 ,這正是 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村民及老礦工不離不棄的明證。


信義會 恩光堂 在 馬鞍山為 礦工們提供了不少救濟和援助,貢獻顯著。 五十年代中期以後,世界信義宗社會服務處支援大部分的救濟物資,包括糧食,如麵粉、油、奶粉、大米、罐頭食品,其他的 救濟品 有衣物、日常用品及藥物等 , 由香港信義會負責派發,以助居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但無可否認 不少人為了得到教會物資的救援而加入教會,成為「麵粉信徒」。此外, 教會亦照顧居民的住屋問題,幫助他們重建或修理居所,在馬鞍山山麓興建「信義新村」。


同時,大公洋行鐵礦公司向教會人員提供交通上的特別優惠,為傳道人預備職員專車,又有電船接送,派發乘船及乘車優待證,在當時交通極之不便的環境下,幫助極大。 信義宗社會服務處更在馬鞍山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並由牧師介紹病人往九龍的診所醫病,由信義宗社會服務處負責費用,居民看病時亦有車船津貼。由 1983 年 10 月 7 日開始醫務處在每月第一個星期五派醫生到山上為老人治病。歷年來,不少慈善團體透過恩光堂為居民舉辦活動,例如有在聖誕節、農曆新年舉辦節日活動,另外也有舉辦聚餐和旅行等,實為居民在貧苦的生活中添上一點點的歡愉。馬鞍山恩光堂亦為區內兒童提供嬉戲地方,在教堂內設有籃球架、鞦韆等。


五十年代在 馬鞍山開展 教會活動的先驅者和拓荒者就是張子騫牧師( 1921- )。張牧師乃河南省偃師縣人,原名恆茂,來港後改名子騫。自幼家貧,父親因病得癒而成為基督徒。畢業於洛陽信義會崇德小學後,入讀中學,再轉讀於許昌信義聖經學院,畢業後到偃師侯氏鎮教會及高龍大口佈道所任傳道員主任,又在鞏縣孝義鎮小學教書和講道,在基督教軍事委員會後方勤部榮譽軍人招待所任所員。 1951 年在信義神學院正科四年畢業後,即派至 馬鞍山 恩光堂擔任傳教工作,並且任教於當地的員工子弟信義學校,第二年轉做傳道主任, 1953 年 10 月 11 日按立為牧師。 1961 年,攻讀神學研究科,在工餘時再攻讀於沙田馬料水崇基學院,再轉到沙田白田村進修神學學士學位,第二年獲得學位,同年與沙田真光堂李惠貞小姐結婚。

 

張子騫牧師一直為 馬鞍山 山上居民服務至 1994 年 2 月 1 日才正式退休,由楊少峰牧師接任恩光堂的主任工作。其實張牧師是退而不休的,他再到南華大專書院進修碩士及博士課程,期間還在南華大專書院教書,於 1997 年畢業。之後在長者事工促進會擔任幹事及旺角活動中心主任,並開展國際堅信神學院總務及指導教授。張牧師於 2000 年把五十多年來的教會工作經驗總結出來,出版《宣道五十年講章精選》。


四十多年來,張牧師 不怕勞苦,為馬鞍山居民爭取不少公共設施,以改善生活環境。 張牧師在不同的情況下為 他們寫下不少推薦信,以求獲得津貼資助,有關事例包括中學學費、經營生意、入讀大專院校、養雞、養豬、學車、考車牌等。對於失業老礦工而言, 張牧師的幫助更見可貴。 1986 年 8 月 15 日鐵礦廠關閉後,正式宣佈停止供電,在馬鞍山居住的失業老礦工大受困擾,中華電力公司此時更要求他們每戶交出二百九十元以建電力燈柱,可謂百上加斤,幸得張牧師與五名居民代表的努力,最後費用得以減至一百九十元。此外, 張牧師成功為居民爭取社會福利援助金、縮減公立醫院老人輪候時間、簡化老人領取安葬費手續、修建山頂至山腳一段石仔路、修建公廁、安裝街燈、改善垃圾處理問題等,另又向香港耆康會申請免費旅遊車,接載退休老礦工出外郊遊。張牧師並積極透過報章向香港市民呼籲為 馬鞍山老人捐助,致使一部分人士開始關注失業老礦工的生活問題。 張牧師更 積極與政府部門表達意見,代村民申訴。

 

從 張牧師的一段說話可以清楚他對退休礦工們的感情與關懷:
我有兩個原因,令我一直堅守下來,繼續我的工作,第一,在 馬鞍山石礦場幾十年,已經與一班老朋友(昔日礦工)產生深厚感情,要走捨不得。第二,因馬鞍山恩光堂只有一班無兒無女的教友,並沒有可觀的發展,自己一走之後,再難有人願意接手他的職份,居民頓時失去援手,所以我不考慮離去。(轉載自沙田星報 1990 年 11 月 20 日第 17 頁)

 
可見張牧師對老礦工的關懷備至。而張牧師的熱誠一直為人所敬重 1990 年,商業電台主辦的「常在我心間 1990 」中,他被評列為捨己為人的得獎者, 1990 年,後來於張牧師再於 1996 年被基督教主恩社選為模範父親,可見他並沒有因教會及救濟的工作,而忘記照顧家人。


 

教育工作


馬鞍山恩光堂本著基督精神,開辦學校,對香港的教育事業提供貢獻。 1952 年 7 月註冊成立「員工子弟信義學校」,初為半日小學,首任校長為崔璐小姐, 張子騫牧師和杜安樂教士則為第一批註冊教員。 1953 年,該會在馬鞍山開辦了信義恩光小學前身就是員工子弟信義學校,為區內 礦工子女提供免費教育。當時 校長為趙光敏,之後因趙校長入讀信義神學院,由張德顯代任校長之職。


信義恩光小學 開辦小一至小六的課程,學費全免,但學生須要負擔書簿費用。大部分學生在完成小學課程之後,會到烏溪沙、大埔或九龍繼續中學課程。 1958 年, 學校由私立小學轉成為政府津貼學校。恩光堂另在 1960 年 10 月 9 日開辦幼稚園,課室是由該堂的信徒合資建成。 至 1976 年,由於礦場工作結束,大部分居民遷往市區, 信義恩光小學及幼稚園於 8 月 26 日宣告停辦,信義恩光小學遂遷往馬鞍山的恆安村。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學校教育部每年舉辦傑出學生選舉、教師日、聯校美術展覽及其他聯校活動,以提高辦學質素。該會目前辦有四間中學、十間小學及十一間幼稚園,教師四百多人,學生人數合共超過一萬。

題辭
序言
編者的話
馬鞍山區地勢圖
馬鞍山區簡介圖
文章內容
結 論
參考資料
工作小組成員
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