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引言
馬鞍山古蹟風貌
馬鞍山開礦事業
馬鞍山礦工生活
天主教聖方濟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引言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 > 文章內容

引 言


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及靠背的一個山峰,稱為馬頭頂,高七百餘呎,為全港第四個最高的山峰,此山西北方的副峰,稱為牛押山,在這兩山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山脊狀如馬鞍,便稱作馬鞍山,依據明人王崇熙編《新安縣志》也曾提及馬鞍山名字的由來:「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


據 1866 年刊行的《新安縣全圖》所見,馬鞍山位於沙田的東北面,而在《 1953 年沙田風景區遊覽指南》中所見,五十年代的沙田包括四十五條村落,如白田村、新田村、大圍村、火炭村、馬鞍山村、大水坑村和烏溪沙村等,以上村落均是早期馬鞍山區發展的重要村落,至今馬鞍山也被列入沙田區的一部分。


以前,馬鞍山給人的印象是較偏遠的郊區,在《竹枝詞》中曾言:「回首馬鞍山頂望,居然人在廣寒宮」。因馬鞍山滿是樹木,給遊人冷漠的感覺。但自香港政府在 1979 年批准發展馬鞍山,並作為沙田新市鎮擴展的一部分後,馬鞍山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多個屋 邨 的住宅社區。這些新建的屋 邨 ,包括公共屋 邨 、居者有其屋苑和私人屋苑。這些屋苑由大水坑開始發展,沿馬鞍山山麓,直達落禾沙,形成沿海發展的住宅地帶。現時馬鞍山居民可以經東區海底隧道前往香港島,也可以經大老山隧道直達九龍,交通大為便利。在這種移山填海,大興土木的工程下,馬鞍山 的 面貌,將有很大的改觀。本書篇幅計有馬鞍山古蹟風貌、馬鞍山開礦事業、馬鞍山礦工生活、天主教聖方濟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和基督教信義會對馬鞍山礦工的慈惠事業 , 五個章節,冀藉此回顧昔日馬鞍山地區的發展之餘,還對有關居民的生活面貌以至對此區貢獻良多的人物加以描述。

題辭
序言
編者的話
馬鞍山區地勢圖
馬鞍山區簡介圖
文章內容
結 論
參考資料
工作小組成員
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