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論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 > 結 論

結 論


觀以上對馬鞍山的歷史解說,從宋末元初的廖氏到達烏溪沙,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鞍山開礦事業的興衰、昔日礦工生活的苦與樂、宗教人士在馬鞍山村贈醫施藥,開辦學校以至牧養兒童,均可以清楚說明早期香港農村生活面貌,戰後香港重工業的發展,居民生活,以及宗教團體在地方上籌辦的慈惠事業的具體情況。在政府人員、宗教人士、礦工及其家屬的共同努力下,使本區得以發展成為一個新型的市鎮,並締造本區人文匯萃的景象。隨著本區不斷發展,交通繁盛,新建築物相繼落成,這均顯示馬鞍山自新舊交替的轉變階段,更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城市的階段。倘若十九世紀以來,香港的發展,源自漁業及農業的發展,則馬鞍山的經濟及民生繁榮的精神面貌,不獨是源自以上的傳統工業,更應注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礦的重工業及慈惠事業對本區發展的貢獻。通過馬鞍山的地區研究,可見證區內居民的宗教信念、經濟生活及社區內部呈現的凝聚力,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補充前人對香港史研究不足的一頁,更希望本書能使本港的市民,得以了解馬鞍山在新舊社會的轉變中,人文生活呈現的氣象。

題辭
序言
編者的話
馬鞍山區地勢圖
馬鞍山區簡介圖
文章內容
結 論
參考資料
工作小組成員
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