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資料
礦山開採的歷史及目前狀況
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
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

礦山開採的歷史及目前狀況

首頁 > 礦山風貌 > 前期資料

礦山開採的歷史及目前狀況


馬鞍山礦場位於馬鞍山半山上,為數個山峰所包圍,其北面為吊手岩,東北為馬鞍山,南面為鹿巢山,海拔約一百至三百餘米。1礦場盛產多種礦石,包括磁鐵礦、磁黃鐵礦、針鐵礦、鈣鐵榴石及黃鐵礦等,種類繁多,是香港罕見蘊含量豐富的金屬礦場。礦場於五十至六十年代發展鼎盛,吸引了大量由中國南遷香港的華人到礦場工作,並在馬鞍山定居。同時,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亦紛紛到該區傳道,並建立起教堂、學校、診所等公共設施,形成一個自成一角的華人社區。

 

 

 

 

 

 

 

 

 

 

 

 

馬鞍山礦場歷史

馬鞍山礦場的開採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當時正值新界剛租借予英國,香港政府及外國團體開始對新界進行開發。1905年,澳洲籍工程師到馬鞍山探測礦藏,初步估計鐵礦蘊藏量為五百萬噸。及至1920年代,馬保羅先生(又名馬仕驥先生)率領一群留美學生於馬鞍山測量礦藏,惜未能探測到任何礦物。馬鞍山礦場的採礦歷史於1930年代正式展開。1931年,政府發出了一張為期50年的採礦牌照,牌照輾轉賣到華興礦務有限公司 (The New Territories Iron Mining Company)。3華興礦務有限公司在馬鞍山礦場投入五十萬資本,購置運輸車,興建碼頭、貨倉,並鋪設從礦場到山腳的車路,馬鞍山礦場初見規模。


至日治時期,日軍接管並積極擴建礦場,當時礦區的採礦工人達到一千五百多人,開採後的礦物則運送到日本。戰後,由華商經營的大公洋行 (The Mutual Mining and Trade Company) 取得馬鞍山礦場的採礦權。該洋行於1953年與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 (The Nittetsu Mining Company of Japan) 合作經營,成為首家於戰後與日本合作通商的本地公司。4他們引入日本先進的開採技術及機器,並派駐日本工程師長駐礦場,使馬鞍山礦場的開採得到迅速的發展。


大公洋行與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合作經營馬鞍山礦場的時代,正值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激增的年代。時值中國國共內戰爆發(1945-1949),大量難民逃到香港,礦場為南下香港的華人提供安穩的工作及容身之所。礦場發展全盛時期,礦工多達二千至三千人,他們來自不同省會,包括客家、潮州、四邑、山東、廣東等等。大公洋行於礦場附近興建了不少房屋作為礦工及其家人的居所,當時的居民按其籍貫聚居,廣東人多居近碼頭附近,北方人多居於山上,潮州人則居於山腳,致使馬鞍山地區形成了一個包容不同族群的社區聚落。馬鞍山礦場的人口漸多,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均看到了礦工群體的需要前來宣教,並且建立起教堂、學校及診所等社區設施,形成一個自成一角的小社區。


經過五十及六十年代的豐盛發展,馬鞍山礦場於七十年代開始步入衰落。礦場的鐵礦質素開始差劣,而且由於油價上升以致運輸費高昂,加上全球對鋼鐵的需求量下降,令馬鞍山礦場的訂單短缺。此外,礦場五十年的開採合約快將完結,香港政府擬發展馬鞍山,因此不欲延長採礦權。加上當時香港經濟起飛,時值興建地下鐵路,帶走了馬鞍山礦場的部份技工。基於以上種種原因,礦場便於1976年停產。礦場停產後,不少居民遷出,至今山上只剩下少數老礦工定居。

 

 

 

1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80。

 

2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香港,沙田區議會,2002年,頁32。

 

3 同上註,頁33-34。

 

4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8。

 

 

 


 

 

目前狀況

 
香港礦山遺址,雖然一直缺乏妥善管理,令部份建築物殘破,甚至被放置大量雜物,堆積垃圾,但總體來說,遺址狀況還可以接受,只要加以管理,防止情況惡化,並維修破爛部份,清除雜物,自然可以成為適合市民大眾、中外遊客遊玩參觀的理想選擇。

露天採礦區

 
有「天外天」之稱的露天採礦區,是最早期的採礦區。直至1957年,所有的採礦工作皆轉至地下進行,該露天採礦區亦隨之荒廢。而該露天採礦區的採礦及運輸平台年久失修,邊緣部分亦見坍塌。
雖然露天採礦工作已不復見。但這個有「天外天」稱號的露天採礦區,風景優美,沿途小路灑滿碎礦石和礦石的圍岩。這裏除了風景優美,礦坑的地貌亦見獨特,如同萬丈深淵的懸崖峭壁,所以吸引很多電視及電影公司在該處取景拍攝,成為一時佳話。

礦區坑道

 
鑑於多年失修,礦洞的支護結構已趨毀壞,局部洞頂已坍塌,並有巨石滾落。淤泥和石塊連同損壞的支架阻塞了通道,而礦洞內排水溝亦失修堵塞,洞壁滲水淤積﹔加上洞內的通風、防火及照明等設施均已損壞,礦區坑道已經不適宜進入。露天採礦區現況110ML礦洞遺址

 

 

 

 

 

 

 

計劃
前期資料
計劃概念總綱
總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