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礦場建築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電動車載著礦石從110ML礦洞駛往選礦廠
110ML礦洞遺址洞口 240ML礦洞遺址最外的方形混凝土入口
馬鞍山選礦廠設備 馬鞍山選礦廠設備 |
礦場建築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240ML及110ML礦洞的外牆
240ML礦洞是馬鞍山礦區的採礦坑道,其洞口有一個方形的混凝土入口,入口上方有兩個大圓洞,原本安裝了抽氣扇以促進空氣流通之用。甫進入口能見另一個有一對木門的入口,可通進半圓拱形的礦洞。在鐵門上方寫有「240M.L.」,M.L.是metre level的縮寫,顯示出該礦洞是位於海拔240米高度所挖掘。礦洞依山而建,能吸收自然風,配合季節性風向,使空氣自然流進礦洞內,洞內不致悶熱,而且有充足的空氣流通。
採礦業對大自然的破壞難以復原。
1 同年挖掘的坑道尚有247ML、254ML、261ML、268ML,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 2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9。 3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38。 4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13-14。
選礦廠遺址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位於馬鞍山山腳,是馬鞍山礦場的配套設施。為了提高煉礦成份,大公洋行在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的協助下,引入先進技術,於1954年增設選礦廠,專門篩選礦石雜質,以提高礦產質素。選礦廠的興建共耗資十四萬元,另外以十六萬元予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加設供電設施。選礦廠建成後,於馬鞍山礦場開採後的礦石會先用貨車送到選礦廠進行磨碎及篩選,然後再利用磁鐵吸出礦粉,最後再出口到日本。110ML礦坑道於1963年建成後,在礦場挖掘到的礦石就直接經由該坑道運到選礦廠。經選礦廠篩選的礦石,其純鐵的含量可提高超過百分之二十,大大提升了礦產的質素。
1959年馬鞍山選礦廠
|
礦場建築的現狀
110ML礦洞
110ML礦洞因安全原因現已封閉,但其入口處仍保存良好狀態,加上風景優美,交通方便,只要略加修葺,便能成為著名旅遊點。
240ML礦洞
240ML礦洞同樣基於安全原因已被封閉。然而,由於該礦洞附近較為平坦,只要在不破壞該處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善加規劃與設計,相信該處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發展成特色的主題旅遊點,以吸引遊客前往參觀。
選礦廠遺址
自礦場停辦以後,選礦廠已日久失修及遭破壞,部分結構已被拆卸,但選礦廠的基本結構仍能得以保存下來,現時仍能看見其依著山勢而建的外形。
從110ML礦洞外空地望向馬鞍山市
240ML礦洞前方為地勢較平坦的叢林
馬鞍山礦場遺址
馬鞍山礦場內宗教建築群的歷史背景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國主權易主,內地的神職人員繼而離開中國,部份傳教士被派駐到其他華人聚居的地方,包括東南亞、台灣及香港等地。這些南下的傳教士多操流利的普通話,與剛南下遷徙到香港的華人沒有語言障礙,這些南下的華人因而成為他們的傳教對象。馬鞍山礦場的繁盛發展吸納了大批南下的華人在馬鞍山上居住,同時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均看到了礦工群體的需要,在這裡建立教區,向山上宣揚福音。
此外,馬鞍山礦場的礦工及其家人因交通不便,甚少與外界接觸。加上礦工工作艱苦及危險,需要心靈上的安慰。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有見及此,因而特意到山上傳播福音。當時到馬鞍山山上傳教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包括聖方濟會和信義會,他們除了建立教堂外,更從事教育及醫療等工作,為山上的居民服務。
天主堂(聖若瑟堂)向西南側面
聖若瑟小學校 聖若瑟小學校課室及迴廊 天主堂(聖若瑟堂)內部(望向聖壇) 通往小學外操場的梯級
信義會恩光堂入口牌樓 信義會恩光堂正門及山牆上方的小鐘樓 |
天主堂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位於馬鞍山礦場附近居民聚居的地方,包括了天主堂(聖若瑟堂)(1952)、神父樓(1952)、辦公樓(1952)、聖若瑟小學校(1952)及修道院(1954),是一個天主教建築群。
估計曾作為修道院診所 神父樓 的建築物內部
神父樓入口上方聖母 修道院建築群出入口上方的聖龕 抱著聖嬰的浮雕
天主堂(聖若瑟堂)內部(望向門廊) 修道院聖堂
1 同年挖掘的坑道尚有247ML、254ML、261ML、268ML,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 2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9。 3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38。 4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13-14。
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採用一個簡單的平面佈局,沒有門廊,甫進入口便是中殿,盡處的聖所位置稍為比中殿高兩級及以木欄圍繞祭壇位置。禮拜堂應為混凝土結構,屋頂為金字形,以構架及承重牆承托。這禮拜堂建築簡單樸素,主要因為建造時經濟比較貧乏,而且大部分經費都用於救濟礦工之用。禮拜堂與天主堂的相似之處,在於雖然建築簡單,但仍可找到一些教堂的特色,如正面山牆上方有一個小鐘樓,及正面的門窗均採用了歌德式教堂常見的尖拱。在聖所後方的牆上有一幅較特別的壁畫,以主耶穌帶領著羊群為主題,生動地表現出救主耶穌的慈愛及聖徒為祂的羊的信息,增添了其室內的藝術及宗教氣息。
遠眺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內部, 信義會恩光堂內晝有 後方壁畫前設有被木欄圍繞的祭壇 耶穌的壁畫
1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香港,沙田區議會,2002年,頁79。 2 同上註,頁80。
|
馬鞍山礦場內宗教建築群的現狀
天主堂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現已空置,由於日久失修,內部已見有部分牆壁倒塌,部分門窗亦見破損,然而整體上都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只要稍作修整,定能回復昔日的面貌。
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現用作靜修中心,建築保存良好,室內的教堂佈局仍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