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資料
礦山開採的歷史及目前狀況
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
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

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

首頁 > 礦山風貌 > 前期資料

 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礦場建築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電動車載著礦石從110ML礦洞駛往選礦廠

 110ML礦洞洞口舊貌

 半圓拱形的240ML礦洞入口 

 110ML礦洞遺址洞口 

 240ML礦洞遺址最外的方形混凝土入口

 

 馬鞍山選礦廠設備

 馬鞍山選礦廠設備




礦場建築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240ML及110ML礦洞的外牆


40ML及110ML礦洞是兩個位於馬鞍山礦場內的坑道。240ML礦洞是其中一條於1953年挖掘用以採礦的地下坑道,位於海拔240米的高地上。11953年,大公洋行與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合作經營馬鞍山礦場,引入先進的開採技術。在此之前,馬鞍山礦場一直都是以露天挖掘的方式採礦,但這種採礦方式的成本較高,鐵礦成分參差,更需要買地放置採礦後積存的大量劣質碎礦石。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加入後,通過對礦區的進一步勘探,證實主要的礦物賦存在海拔240米之下,因而安排日本技術人員來港協助,引入坑道的開採方法,設計並挖掘了大量採礦平巷和隧道,當中包括240ML、247ML、254ML、261ML及268ML。這種坑道開採方法既能節省成本,又能大大提高採礦效率,是採礦技術上的一項突破。2240ML礦洞是早期的採礦坑道,開採所得的礦物是依靠運輸車由240ML礦洞坑道向下推,然後再用運礦車運到地面,後再用貨車送到選礦廠進行選礦。3

 
110ML礦洞則是於1963年完成挖掘的運輸坑道。110ML礦洞位於海拔110米的高地上,長約二千二百米,該坑道於1961年開始挖掘,位於整個馬鞍山礦場的心臟位置。在坑道內舖設有電動車路軌。從水平較高的礦洞內所採得的鐵礦,會從直井及斜井向下卸落,經110ML坑道由電動車送往選礦廠進行篩選,然後再經碼頭出口至日本。110ML礦洞的建成進一步提高了輸送礦物的速度,因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刺激了礦物的產量。 
1981年,馬鞍山礦場為期50年的採礦牌照結束後,240ML及110ML礦洞被封閉,並於洞口豎立危險警告標誌,禁止內進。由於多年失修,坑道內的支撐結構經已毀壞,已不適宜進入,僅餘坑道外的外牆保持完整。

 

240ML礦洞是馬鞍山礦區的採礦坑道,其洞口有一個方形的混凝土入口,入口上方有兩個大圓洞,原本安裝了抽氣扇以促進空氣流通之用。甫進入口能見另一個有一對木門的入口,可通進半圓拱形的礦洞。在鐵門上方寫有「240M.L.」,M.L.是metre level的縮寫,顯示出該礦洞是位於海拔240米高度所挖掘。礦洞依山而建,能吸收自然風,配合季節性風向,使空氣自然流進礦洞內,洞內不致悶熱,而且有充足的空氣流通。


110ML礦洞是馬鞍山礦區的主輸礦隧道。洞口為一個半圓拱入口,洞口上方寫有「110M.L.」,顯示出該礦洞是位於海拔110米高度所挖掘。為節省時間,挖掘這條坑道時採用了從相對的方向挖掘的方法,非常準確地銜接,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實在十分難得。4

 

採礦業對大自然的破壞難以復原。

 

 


 

1 同年挖掘的坑道尚有247ML、254ML、261ML、268ML,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

2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9。

3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38。

4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13-14。

 

 


 

選礦廠遺址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位於馬鞍山山腳,是馬鞍山礦場的配套設施。為了提高煉礦成份,大公洋行在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的協助下,引入先進技術,於1954年增設選礦廠,專門篩選礦石雜質,以提高礦產質素。選礦廠的興建共耗資十四萬元,另外以十六萬元予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加設供電設施。選礦廠建成後,於馬鞍山礦場開採後的礦石會先用貨車送到選礦廠進行磨碎及篩選,然後再利用磁鐵吸出礦粉,最後再出口到日本。110ML礦坑道於1963年建成後,在礦場挖掘到的礦石就直接經由該坑道運到選礦廠。經選礦廠篩選的礦石,其純鐵的含量可提高超過百分之二十,大大提升了礦產的質素。

 

1959年馬鞍山選礦廠

 

 

 


 

礦場建築的現狀

 

110ML礦洞
110ML礦洞因安全原因現已封閉,但其入口處仍保存良好狀態,加上風景優美,交通方便,只要略加修葺,便能成為著名旅遊點。

240ML礦洞
240ML礦洞同樣基於安全原因已被封閉。然而,由於該礦洞附近較為平坦,只要在不破壞該處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善加規劃與設計,相信該處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發展成特色的主題旅遊點,以吸引遊客前往參觀。

選礦廠遺址
自礦場停辦以後,選礦廠已日久失修及遭破壞,部分結構已被拆卸,但選礦廠的基本結構仍能得以保存下來,現時仍能看見其依著山勢而建的外形。

 

從110ML礦洞外空地望向馬鞍山市

240ML礦洞前方為地勢較平坦的叢林

 

馬鞍山礦場遺址

 

 

 

 


 

馬鞍山礦場內宗教建築群的歷史背景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國主權易主,內地的神職人員繼而離開中國,部份傳教士被派駐到其他華人聚居的地方,包括東南亞、台灣及香港等地。這些南下的傳教士多操流利的普通話,與剛南下遷徙到香港的華人沒有語言障礙,這些南下的華人因而成為他們的傳教對象。馬鞍山礦場的繁盛發展吸納了大批南下的華人在馬鞍山上居住,同時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均看到了礦工群體的需要,在這裡建立教區,向山上宣揚福音。


此外,馬鞍山礦場的礦工及其家人因交通不便,甚少與外界接觸。加上礦工工作艱苦及危險,需要心靈上的安慰。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有見及此,因而特意到山上傳播福音。當時到馬鞍山山上傳教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團體包括聖方濟會和信義會,他們除了建立教堂外,更從事教育及醫療等工作,為山上的居民服務。

 

 


 

 

 


 

 

 

 天主堂‭(‬聖若瑟堂‭)‬向西南側面

天主堂‭(‬聖若瑟堂‭)‬正面門廊

天主堂‭(‬聖若瑟堂‭)‬向西北背面

 聖若瑟小學校

聖若瑟小學校課室及迴廊

天主堂‭(‬聖若瑟堂‭)‬內部‭(‬望向聖壇‭)‬

通往小學外操場的梯級

 

 

 

 

 

 

 

 

 

信義會恩光堂入口牌樓

 信義會恩光堂正門及山牆上方的小鐘樓




 

 

天主堂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位於馬鞍山礦場附近居民聚居的地方,包括了天主堂(聖若瑟堂)(1952)、神父樓(1952)、辦公樓(1952)、聖若瑟小學校(1952)及修道院(1954),是一個天主教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由聖方濟會建立,主要為馬鞍山山上的礦工及家庭服務。聖方濟會於1950年代初派遣比利時籍胡文義神父到馬鞍山傳教。1因教徒日增,胡神父於是在山上建立聖堂,聖堂於1952年建成,名為聖若瑟堂。2兩年後,聖若瑟堂與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修女在山上合建一所能容納七位修女的修院。3其後教會又增建學校,為山上的兒童提供小學和幼稚園教育,並成立診所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聖若瑟堂初期的教徒不多,只有十二位教友,其後傳教的對象由山上的居民漸漸擴展至山腳及海邊的居民,並在海邊建立另一所小教堂,名為聖方濟各小堂。至六十年代,馬鞍山的天主教教徒逐漸增至八百人。4馬鞍山礦場停止運作後,山上居民人數大減,但是聖若瑟堂仍然為山上居民舉行彌撒至1999年夏始結束。5及後,天主堂建築群一直空置至今,而教會的彌撒工作則遷到馬鞍山恆安邨聖若瑟小學禮堂的聖方濟彌撒中心舉行。


天主堂,即聖若瑟堂,是整個小教區最早建成的建築物,位於整個建築群的東南端。該小教堂採用現代的建築風格,外形簡潔實用,但同時亦富有傳統教堂的特色︰天主堂有教堂的基本佈局,包括長方形左右對稱的平面佈局,入口有門廊,中央有中殿及左右兩排座椅,中殿盡處有聖所,以一堵牆有效地與中殿分隔開。此外,天主堂的門窗運用了歌德式教堂中常見的尖拱,更增強了其教堂的形象及氣氛。天主堂以混凝土建成,間隔牆則採用土磚砌成﹔屋頂採金字形,以混凝土承重牆及尖拱形結構承托。這種建造技術要求不太高,因此建造應該相當快捷而且經濟。


修道院位於建築群的西北端,以禮堂、聖堂及修道院房間圍繞著中心一個院落所組成。入口處有一個聖龕,放著一個聖母像。聖堂入口的上方有一個小鐘樓,聖堂內則有聖水缽及木刻屏風裝置,以一個小修道院能具如此規模的聖堂,實屬罕見。在禮堂與修道院間有一小室,相信是昔日的診所,內部的牆壁上仍保存有一些色彩十分鮮明的圖案,相信是以模板刷上。這些圖案有十字架葡萄、IHS字母(耶穌的拉丁文縮寫)及小天使。


聖若瑟小學校、神父樓及辦公樓毗鄰天主堂,於小學外有一個操場,更曾經是礦工在下班後看手搖播放的電影的地方。這幾幢建築都是簡單的建築,然而某些建築細部又能發現一些精緻的裝飾,如小學山牆上的弧形裝飾及名匾、有蓋迴廊的柱礎處有三角幾何的圖案、及神父樓入口上方可見有聖母抱著聖嬰的浮雕。

 

 

估計曾作為修道院診所                  神父樓

的建築物內部

 

神父樓入口上方聖母                      修道院建築群出入口上方的聖龕

抱著聖嬰的浮雕

 

天主堂‭(‬聖若瑟堂‭)‬內部‭(‬望向門廊‭)‬   修道院聖堂

                                   

 

 

 

1 同年挖掘的坑道尚有247ML、254ML、261ML、268ML,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6-9。

3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38。

4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13-14。

 


 

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位於天主堂建築群的東面,與天主堂建築群遙遙相對,是香港信義會於香港第一所自建的禮拜堂。1950年,美國豫中信義差會貝約翰監督派遣賈永振牧師、姜中原牧師及杜安樂教士到馬鞍山,成立香港信義會恩光堂,向馬鞍山的礦工及其家庭傳道。教會在成立之初,只在一間小木屋內聚會,至1952年始得到差會的資助,建成禮拜堂,由兩位牧師及三位傳道人負責傳道的工作。1教堂除了舉行主日崇拜外,更會舉辦教會活動,為山上的居民提供娛樂節目。此外,恩光堂亦為馬鞍山學童提供教育,教會於1957年在馬鞍山碼頭旁邊,即現在的恆安邨對出迴旋處成立馬鞍山鐵礦場子弟學校,並於一年後改名為馬鞍山海濱信義學校。1960年代,教會增設幼稚園。此外,教會又會照顧居民的醫療及住屋問題,幫助居民重建或重修居所。1976年,馬鞍山礦場關閉後,恩光堂改建為信義靜修中心及信義會恩青營,為個人、教會或團體舉行退修會及宿營活動。2同年,幼稚園停辦。馬鞍山海濱信義學校則於1979年遷到阿公角漁民新村,並於1987年遷到恆安邨現址繼續其教育服務。

 

信義會恩光堂採用一個簡單的平面佈局,沒有門廊,甫進入口便是中殿,盡處的聖所位置稍為比中殿高兩級及以木欄圍繞祭壇位置。禮拜堂應為混凝土結構,屋頂為金字形,以構架及承重牆承托。這禮拜堂建築簡單樸素,主要因為建造時經濟比較貧乏,而且大部分經費都用於救濟礦工之用。禮拜堂與天主堂的相似之處,在於雖然建築簡單,但仍可找到一些教堂的特色,如正面山牆上方有一個小鐘樓,及正面的門窗均採用了歌德式教堂常見的尖拱。在聖所後方的牆上有一幅較特別的壁畫,以主耶穌帶領著羊群為主題,生動地表現出救主耶穌的慈愛及聖徒為祂的羊的信息,增添了其室內的藝術及宗教氣息。

 

 

遠眺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內部,                                           信義會恩光堂內晝有

後方壁畫前設有被木欄圍繞的祭壇                      耶穌的壁畫  

 

 

1 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礦業興衰》,香港,沙田區議會,2002年,頁79。

2 同上註,頁80。

 

 


 

馬鞍山礦場內宗教建築群的現狀

天主堂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現已空置,由於日久失修,內部已見有部分牆壁倒塌,部分門窗亦見破損,然而整體上都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只要稍作修整,定能回復昔日的面貌。


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現用作靜修中心,建築保存良好,室內的教堂佈局仍得以保留。

 

 

 

 


計劃
前期資料
計劃概念總綱
總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