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資料
礦山開採的歷史及目前狀況
與礦場有關歷史建築的現狀
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

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

首頁 > 礦山風貌 > 前期資料

 

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


以下對礦場及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意義評估,是參考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對歷史建築物評估的準則而進行。這些準則包括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及罕有程度。

 

 


 

馬鞍山礦場

 

馬鞍山礦場的歷史價值

馬鞍山礦場遺址是香港過去唯一一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鐵礦,該鐵礦的礦石以磁鐵礦和赤鐵礦為主。1香港金屬礦物資源不多,在全港各地只有少量規模細小的金屬礦藏。2而馬鞍山礦場則是其中一個較具規模的金屬礦藏,在產量方面實屬全港金屬礦場之冠,在香港礦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據說馬鞍山礦場是當時東南亞唯一的磁鐵礦產地,3磁鐵礦是煉製優質鋼材的必需品,因而較為罕有。可見當時馬鞍山礦場在香港礦業,以至整個東南亞礦業的重要性。


馬鞍山礦場除了在香港礦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更是香港重工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部份。香港的重工業發展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時已經出現,當時的重工業主要以造船和船舶修理為主。二次大戰後,香港的工業轉移到輕工業上,重工業開始沒落。然而,馬鞍山礦場卻發展蓬勃,礦物外銷日本,可以說是當時香港重工業的奇葩,在香港的出口貿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七十年代礦場的停產標誌著香港重工業正式式微。現時馬鞍山礦場遺址內大部份的建築物經已倒塌,僅存選礦廠及坑道,是馬鞍山礦場的重要歷史遺存,見證著礦場過往的繁盛發展,同時馬鞍山礦場的沒落亦見證了香港工業由重工業轉移到輕工業的發展過程。


另一方面,馬鞍山礦場吸納了不少南下香港的華人,這批南下的華人在礦場工作,並在附近搭建寮屋聚居,漸漸形成一個小規模的華人社區。這一個華人社區隨著礦場的結束而消失,現在山上只剩下少數老礦工定居,以及部份教會建築物及礦場遺跡。馬鞍山礦場內華人的工作及生活片段實在是戰後華人南下的生活寫照,有關馬鞍山礦場的遺存可以讓人緬懷戰後華人南下香港謀生及生活的辛酸史。

 

 

馬鞍山礦場的建築價值

馬鞍山礦場的遺址包括露天採礦場、礦洞及坑道、選礦廠遺址及機房遺址等有助了解整個採礦過程,對於了解香港礦業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並有助說明香港工業歷史的一個重要階段。當中的選礦廠及礦洞遺址更能展現出礦場當年在開採技術上的一大突破,說明引入日本先進技術的重要交流。礦山上的宗教建築群則是因應礦工的需要而建成,其位置在礦工所居住的地方,成為礦工主要的活動中心,有助說明礦工的生活情況。

 

 

馬鞍山礦場的組合價值

馬鞍山礦場是為採礦這種特定用途而建成的一個整體建設,而240ML礦洞、110ML礦洞及選礦廠分別代表了整個採礦過程中的採礦、輸礦及選礦的部分,三者與整個礦場有著非常重要的組合價值。同時,礦業是香港罕有的重工業,馬鞍山礦場更是這項重要工業的罕有例證。除此之外,礦場與天主堂建築群及信義會恩光堂更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見證著馬鞍山礦業發展與礦工生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三者都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組成了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著非常重要的組合價值。

 

 

馬鞍山礦場的社會價值

馬鞍山礦場吸引了大量南遷的華人於馬鞍山聚居,大部份居民工作艱苦,薪金微薄,居住環境惡劣,是戰後香港草根階層居民的生活縮影。同時,他們按不同的籍貫聚居,反映了當時香港戰後南遷居民的聚居模式,因言語不通而按不同的方言聚族而居,因而在一個社區內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社群。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罕有程度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是現時礦場其中一個僅存部份,代表著馬鞍山過往曾出現繁盛的採礦工業。同時該遺址更是香港現存少數,甚至是唯一一個能夠代表香港礦業興盛發展的遺址,讓公眾能夠窺探到當時香港金屬礦業的發展盛況,因此該遺址極為罕有。

 

 

1 其他香港已開採的鐵礦散佈於大嶼山沙螺灣、大埔墟、大埔滘、狗肚山、城門水塘西南側及大帽山,但是上述鐵礦的礦物資源不多,據香港大學地理學和地質學系考證,馬鞍山礦場是香港唯一一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鐵礦。載自彭琪瑞︰《香港礦物》,香港,市政局,1979年,頁5。

2 包括沙田針山及大嶼山沙螺灣的鎢礦、打鼓嶺蓮麻坑的鉛及鋅礦以及大嶼山銀礦灣的鉛及銀礦。

3 大公洋行礦場主任余榮業先生口述歷史,轉載自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香港﹕沙田區議會,2003年,頁23。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歷史價值

選礦廠是馬鞍山礦場的重要組成部份,所有出口的礦石都必須經過選礦廠的篩選階段,其興建大大提升了礦場的礦物質素及產量,為礦場帶來革命性進步,見證著礦場過往的繁盛發展。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建築價值

選礦廠屬於功能主義的建築,其功能對於整個礦場具有重要的價值,並有助了解整個採礦過程。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組合價值

選礦是整個採礦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馬鞍山選礦廠與整個礦場遺址有著非常高的組合價值。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社會價值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是馬鞍山礦場建築物的其中一個僅存部份,是代表馬鞍山礦場的重要標誌物,同時象徵著馬鞍山一地曾經是香港礦業發展的龍頭。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的罕有程度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是現時礦場其中一個僅存部份,代表著馬鞍山過往曾出現繁盛的採礦工業。同時該遺址更是香港現存少數,甚至是唯一一個能夠代表香港礦業興盛發展的遺址,讓公眾能夠窺探到當時香港金屬礦業的發展盛況,因此該遺址極為罕有。

 

 馬鞍山選礦廠遺址


 

240ML及110ML礦洞的外牆


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的歷史價值


240ML及110ML礦洞分別是五十及六十年代興建的坑道,肩負起兩個不同時期的礦場運輸工作。240ML礦洞是第一批挖掘的礦場坑道,礦場的開採模式由以往的露天開採轉為地下開採,標誌著採礦技術的突破發展。而110ML礦洞的興建則代表了礦場輸送技術的改良,同時亦見證著礦場產量的提升。由此可見,兩者均推動著採礦技術的進步,可謂礦場發展的里程碑。

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的建築價值


240ML礦洞及110ML礦洞均是礦場的重要建設之一,其外牆標誌著礦洞出口的位置,是礦場的地標之一。其功能對於整個礦場具有重要的價值,並有助了解整個採礦過程。

 



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的組合價值


240ML礦洞及110ML礦洞是礦場地下開採過程中的核心建設,標誌著該位置的外牆與整個礦場遺址有著非常高的組合價值。同時,110ML礦洞是配合選礦廠的位置而建,其洞口外牆的位置最能夠直接地表現出與選礦廠之間的地理關係。配合其作為主輸礦隧道的功能,110ML礦洞的外牆在整個採礦過程中充當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的社會價值


240ML及110ML礦洞代表了馬鞍山礦場於五十及六十年代的革命性進步過程,是香港礦業發展中的重要部份,標誌著先進採礦技術引進香港,象徵著香港礦業及重工業的革新及進步。 

240ML及110ML礦洞外牆的罕有程度


240ML及110ML礦洞是香港現存絕少數的礦洞遺存,同時象徵著香港採礦業的技術改進,富有革命性的價值,因而極其罕有。

 


 

天主堂建築群


天主堂建築群的歷史價值


天主堂建築群的建立見證了天主教教會於國共內戰後在香港的繁盛發展。國共內戰後,傳教士未能在中國繼續其傳教事業,因而南下香港,並在新界建立大量聖堂,積極向當地居民宣教。馬鞍山的天主堂建築群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建立的,見證了天主教在這個時期廣為傳播的現象。


此外,這個建築群更是香港唯一一個以礦場工人及其家人為服務對象的天主教建築群,其發展與馬鞍山礦場的興衰有緊密關係,使礦工及其家人得到心靈和精神慰藉,貢獻良多。該建築群與信義會恩光堂在馬鞍山上形成一個獨特的宗教文化圈,為礦工及其家人服務近五十年,與山上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天主堂內的神父樓

 


天主堂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天主堂建築群採用了統一的現代建築風格,各建築物均盡顯其簡潔實用的特色。這種建築風格於香港五十年代開始流行,而天主堂建築群正代表了這時期香港所建的具現代風格的建築。同時,作為宗教建築,天主堂建築群亦盡顯教堂的特色,例如天主堂的空間佈局、歌德式的尖拱、及富天主教色彩的裝飾等。天主堂更是香港小型教堂的典型例子。該建築群擁有不同功能的建築,在香港眾多教會建築群來說屬於非常完備,是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天主教建築群。1再者,整個建築群並未經歷重大的改動,非常完整地保存下來,原貌得以保持。而整個建築群位於礦山之上,現時被一片樹木及山脈所圍繞,倍添了整個環境的和諧氛圍。

 

 天主堂(聖若瑟堂)內已倒塌的牆壁        聖若瑟小學校迴廊柱身出現嚴重裂痕


天主堂建築群的組合價值


天主堂建築群的各建築物均採用同一現代建築風格,達致整體上的一致性及和諧的風格﹔更可貴的是整個建築群仍十分完整,表現出該建築群極具組合價值。而天主堂建築群與馬鞍山礦場的發展關係密切,與礦工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對於整個礦區佔著一定的重要性。除礦場外,天主堂建築群與恩光堂同時代表了早期宗教團體對礦工的慈惠事業,三者都完整地保存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組合價值。

 

 遠眺天主堂(聖若瑟堂)

 

 

1 香港一般的教會建築群通常包括教堂及學校,比較大規模的還會有神父樓、辦公室,最大規模的更會有修道院和醫院等,可見天主堂建築群的設施相當完備。


信義會恩光堂


信義會恩光堂的歷史價值


信義會恩光堂的建立見證了基督教宣教士在五十年代由中國南下到香港宣教的歷史。基督教宣教士於國共內戰後離開中國到其他地方從事教會事業。其中部份宣教士南下香港,在香港各地繼續其宣教事工。美國豫中信義差會教士就在此時由中國調駐馬鞍山,向山上居民宣教,促使基督教教務在香港的發展。


此外,信義會恩光堂是香港信義會在香港自建的第一所禮拜堂,於其教會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同時為香港信義會在香港發展踏出重要的一步,為其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成立奠定基礎。


信義會恩光堂致力為馬鞍山山上的居民服務,是山上社區的重要組成部份。在馬鞍山礦場結束後,信義會恩光堂仍然為教友服務,雖然其服務對象及性質有所改變,但是其服務精神仍然在山上傳承,見證著礦場以及該區宗教事業的發展。


信義會恩光堂的建築價值
恩光堂是香港於五十年代現代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該建築簡單樸實,反映出早期教會的經濟貧乏,主力救濟礦工的情況。同時,恩光堂並未經歷重大的改動,完整地保存下來,原貌得以保持。


信義會恩光堂的組合價值
恩光堂的建立與馬鞍山礦場的發展關係密切,對於整個礦場佔著一定的重要性。除礦場外,恩光堂與天主堂建築群同時代表了早期宗教團體對礦工的慈惠事業,三者都完整地保存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組合價值。


信義會恩光堂的社會價值
恩光堂在馬鞍山從事福音工作近六十年,在馬鞍山礦場及其附近的社區擔任重要的角色,與天主教聖若瑟堂組成一個甚具規模的宗教文化圈,促進了基督教在馬鞍山地區的傳播。


恩光堂至今仍然維持局部開放,延續著基督教的服務精神,標誌著基督教在該區的貢獻。

信義會恩光堂的罕有程度
信義會恩光堂是第一所由香港信義會自建的教堂,對教會的發展有歷史性的意義。礦業在香港工業史上是一個比較罕有的工業,而恩光堂是香港唯一一個主要以礦工為服務對象的基督教組織,可見該建築群曾為香港其中一個較為獨特的社群服務。此外,由於交通不便,馬鞍山礦場的居民甚少離開馬鞍山,恩光堂就成為居民主要的活動場所以及社會設施,是礦場內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計劃
前期資料
計劃概念總綱
總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