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故事
城門河隨想曲
繁榮的沙田墟市
烏溪沙的故事
孤兒之父微勞士牧師
車公廟
沙田畫舫
道風山基教叢林
大圍香肉遠近馳名
沙田的山水豆腐
沙田貢米
沙田鄉事委員會

沙田畫舫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沙田故事

昔日的沙田海灣山水盈盈,風景怡人,在海灣上,泛著一艘古色古香海上食府,沙田畫舫。

 

沙田畫舫仿照中國古宮殿的建築格調,裝潢極具氣派,置身其中,一面品嚐海鮮美饌,一面享受山光水色,是件賞心樂事。當年,香港仔飲食企業有限公司花了約三百萬港元,把一艘鐵躉船改建成沙田畫舫。

 

沙田畫舫的外貌

 


海上食府的興起


要追溯海上食府於何時出現,大概是在香港重光,即 1945 年後。有說香港是全中國第一個在艇上開設大規模食肆的地方,香港獨有的海鮮舫,最初是由艇家漁民的「海上喜宴」演變出來,及後由商人發揚光大,將狹小的漁船發展成龐大的海鮮舫,而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海上食府,是始建於 1946 年太白海鮮舫,沙田畫舫於 1963 年開業,是當時的第三家。

 

 

輝煌歲月


沙田畫舫最輝煌的日子,是停泊在何東樓附近那段時間。在當時而言,沙田畫舫可說是家高級食府,顧客主要是消費能力較高的一群,有說在沙田畫舫用餐,感覺猶如置身宮廷飲宴,因此特別受外國人歡迎,該處的事物經常能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至於本地食客,置身豪華的陳設當中,也頓時變得闊綽起來。

 

沙田畫舫附近,常有遊人划艇遊樂。


沙田畫舫面臨填海的威脅


《新沙田》 1980年12月8日
《新沙田》 1977年3月7日

 

市鎮發展 無定飄泊


七十年代政府積極把沙田發展成新市鎮,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移山填海,畫舫因此被迫多次轉移停泊點;七十年代未期,政府收回畫舫的臨時停車場發展馬場游泳池,以上種種對畫舫的經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一直以來,沙田畫舫的船位都是租用的,其底部有八條鐵鍊連接著河床八座石台,每次移動畫舫,就需要動用躉船將石台從河床全部挖起移到新位置,此外並需要重新接駁電線和水管,這一動就要花費港幣四十多萬元。

 

據當時的報章報導,畫舫負責人曾多次向港府提請,要求獲安排一個固定船位,讓畫舫有較穩定和長遠的發展,但最終卻未能達成協議。起初,畫舫停泊在何東樓開海面,及後轉到西林寺口和禾輋邨對開海面等地;八四年,政府計劃將城門河部分地區撥給划艇會使用,畫舫又再一次面對轉移船位。負責人苦於經常遷移,對長期營運沒有保障,所以曾一度考慮將畫舫遷往廣州去。

 

 

昔日沙田畫舫 今日水上石舫


《新沙田》 1977年11月7日
《新沙田》 1984年6月10日
《新沙田》 1980年12月8日
《新沙田》 1979年10月8日

 

 

昔日畫舫「雕欄玉砌」,依傍著沙田的青山綠水,是其力魅力所在;但自填海工程的出現後,沙田畫舫的風采便一去不返,畫舫古雅的格調與附近乾涸泛黃的泥水,顯得格格不入。 1984 年 11 月,海事處發給沙田畫舫的牌照期滿,沙田畫舫終告停業。

 

1984 年底,政府決定興建一艘固定石舫代替昔日的沙田畫舫,石舫位處城門河與小瀝源渠交匯處河畔,面對銀禧體育中心,毗鄰是沙田第一城,附設停車場和休憩場地,正式取代了沙田畫舫。


 

《新沙田》 1986年3月12日



《新沙田》 1985年9月10日



《新沙田》 1979年10月8日


《新沙田》 1978年3月21日



《新沙田》 1984年12月10日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