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故事
城門河隨想曲
繁榮的沙田墟市
烏溪沙的故事
孤兒之父微勞士牧師
車公廟
沙田畫舫
道風山基教叢林
大圍香肉遠近馳名
沙田的山水豆腐
沙田貢米
沙田鄉事委員會

繁榮的沙田墟市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沙田故事

相對新界其他區分的墟市,沙田墟市出現得比較遲,要到戰後才正式建立。沙田墟市由澳洲籍華僑劉希成之子劉瑞投資興建,於1956年落成,位於沙田火車站附近。 

 

沙田的墟市名為「沙田新市」,它可說是九廣鐵路設立沙田車站後的產物。墟市佔地約十五萬呎,共有五條街道,包括正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及第四街,墟市內的店鋪以雜貨鋪、食肆和住宅為主,當中更包括多項現代化的社區設施,如沙田首間電影院和郵政局。

 

1962年颱風溫黛令到整個沙田墟市幾成廢墟,經重建後,墟市重新發展成為一個聞名飲食業集中地,但隨著新市鎮的發展,沙田墟市終在1979年漸全部被清拆。隨著舊墟的沒落,大圍區的飲食業繼而興起,各種形式的食肆大量湧現,使大圍頓時成為新界中一處吃飯請客的名所,儼如沙田區的飲食中心,這現象一直維持至新城市廣場落成,方有所減退。

 

沙田新市鎮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屋邨瀝源邨與沙田墟市相映,形式強烈的對比

 

 

劉瑞開發鹹水田

 

1920年代末期,澳洲籍華僑劉希成購入沙田火車站對開的一大片鹹水田,計為四個地段,但一直空置並無發展。至1949年,其子劉瑞由美國返港,有見戰後有不少人從內地來港,加上當時沙田沒有多少商舖,因此計劃發展父親早年買下的鹹水田,然而其時已有兩地段售予另一劉姓人士。劉瑞決定將其擁有的兩地段發展為墟市,並建屋作居住之用。

 

1950年,劉瑞向政府申請建墟,經批准後便開始填海及建設工程。由於發展之地段為低窪地帶較當時的大埔公路面低七、八呎,所以必須進行填海,當時的填土乃來自雞記農場所處之山頭;另外,依政府之規定,一切屋宇均屬臨時性質,政府保証在五年內不會清拆,但在期滿後,如需清拆,發予三個通知即可。

 

 

 

金字平房 井然五街


這個名為「沙田新市」的墟市佔地約十五萬呎,於1956年全部落成。墟內共有五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正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及第四街,依政府規定,每條街寬三十呎。

 

墟內共有臨時屋一百二十五間,全部為金字頂的村屋,基本上地下為店鋪,閣樓可供人住,每間村屋約七百五十呎,若要購買的,需繳七千元,另外每月交地租四十至六十元不等,亦可以二百五十元月租租用,但無論是租或買的,地權仍屬劉瑞所擁有。

生活所需 一應俱全

 

那時租賃屋宇的多是外來人,買的佔八成,租的則佔兩成。墟內有糧油食品、洋貨雜貨、菜館、士多香煙生果、服裝布疋、藥品、理髮、冰室、洗染、紙紮舖、五金店、醫務所等形形色色的商舖,滿足墟內及附近村落居民的生活所需,除此之外,有街市、銀行、公廁、學校、教堂、戲院、郵局、消防局、水渠通、沖廁設備等較現代化的社區設施。當中的街市乃劉瑞在建墟前跟政府議定,撥出墟內約四千呎土地予沙田鄉事會作有關用途。

 

事實上,在1952年以後,沙田漸成為市郊最大的一處遊憩勝地,遊人一年比一年多。沙田墟市在建立後,不久即成為全區唯一的商業墟鎮。墟中的生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為沙田谷,以及遠至馬料水、烏溪沙等地的住宅和學校,提供日用品;二是假日專營外來遊客的生意,當中以菜館最具特色。

 

劉瑞大宅


在沙田墟市內,臨沙田海的一邊,有一所大宅,自成一角面對著風景優美的沙田海,該所大宅屬沙田墟市建設者劉瑞所有,大宅的建築外型顯然有別於墟內舖房。昔日在墟市內長大的麗麗回憶,兒時經常與墟內小孩,跑到劉瑞大宅去,與劉家的孩子玩耍,大宅的裝璜很豪華,屋前有一個草坪,面對著海灣,是一個很寧靜、優美的地方。

面對著沙田海灣的劉瑞大宅

溫黛捲走墟市


1962年8月30日下午7:45,香港天文台宣佈掛起一號風球,颱風溫黛漸漸吹近香港;翌日,即9 月1日,一幕觸目驚心的「九一風災」正式上演。溫黛所帶來的風雨,將無數的人命財產摧毀,而港九新界各區中,災情最慘重者首推沙田。當時,不少房屋被吹塌,有的甚至無影無蹤;停泊在沙田海面及城門河上的小艇和帆船,被潮水捲上大埔道、沙田墟市中,甚至沙田火車站去。

 

沙田墟內各店舖所儲存的貨物由於受潮水淹浸致發霉,城門河上漂流著數以百計死去的禽蓄。沙田整個墟市均遭水淹,水深達七、八呎,墟內之地下商戶店舖全被淹沒;半個沙田一度陷於水中,水最深處,高達屋頂,數以百計的居民唯有逃往火車站附近較高處暫避。

 

 


颱風溫黛在沙田造成浩劫。

 


受影響的沙田災民正接受賑濟

 


沙田墟內水浸情況
颱風將一艘漁船吹到沙田戲院前

曲終落幕


沙田墟市的清拆情況

 

 

經一番努力後,墟市得以重建,而且更發展成為一個馳名港九的夜市,雞粥、山水豆腐、乳鴿更成為街知巷聞的沙田美食,有不少食客從不同地方慕名而來,使整個墟市變成一個飲食業的集中地。

 

雖然九一風災並不能摧毀整個沙田墟市,可是它卻逃不掉因沙田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厄運,終於在1979年全部遭受清拆,而演變成今日更見繁盛的新城市廣場。自從沙田墟拆後,大圍區的飲食業隨之興起,比起昔日的舊墟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沙田墟市清拆情況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沙田墟市的清拆情況
沙田墟市的清拆情況

大圍飲食業興起

 

在沙田墟市尚未清拆之前,大圍的交通相對不太方便,且該區的人口不多,食肆也有限,所以當時大圍只有一間興華酒家,它亦是該區最早的酒樓,至1975年,大圍出現第二間酒樓,乃由李光所開設的康城酒樓,在當時來說是一間最具規模的酒樓,其時食客除大圍區本身街坊外,間中亦有外來者,以及來自田心村一帶山寨式小型工廠的工友,生意可算不錯。

 

隨著沙田墟市的沒落,大圍食肆的霓虹招牌也愈來愈燦爛,使大圍成為新界區一處吃飯宴客的名所,大批區外食客紛紛前來光顧。豪華別緻的酒家,如雅苑、楓林小館、萃華酒家、瑞榮酒家、華爵酒樓及百利樓等相繼湧現;除此之外,也有所謂「益街坊」的小型食店,如排骨飯店、合發、發記及強記雞粥等,形形色色、豐儉由人,大圍因而躍升為沙田區的飲食中心,飲食業亦因此成為該區的主要經濟活動,這現象一直維持至新城市廣場落成方有所減退。

 

一個沙田墟市的生活故事
麗麗:沙田墟市是我兒時的家


麗麗出生前,一家便已在沙田墟市居住,家中經營士多生意,在麗麗的記憶中,兒時於沙田墟生活,是最快樂的時光。可以的話,不惜用十五年的時間,換來十五分鐘,回到那裡,重拾當年美好的回憶。

 

沙田墟市對出正進行填海工程

 


沙田墟市是個很熱鬧的地方……


小時候的我愛四處逛,整個沙田墟我都很熟悉。墟內五條街道,人車來往,十分興旺與熱鬧。墟市內的商舖,主要集中在正街和一至四街、靠近火車站一方的屋群,除了五條大街之,還有很多小巷,巷子大部分是屋子後門的通道,四通八達。

 

我們經營的士多位於第三街,舖面朝向大埔道,以售賣乾貨為主,那時候顧客主要來自墟內、以及附近村落的居民,對於住在距離墟市遠一點的顧客,如馬料水、銅鑼灣一帶,我們就開車把貨品送到他們府上去。

 

 

shatin news 1973年1月10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在沙田鄉公所出生、在沙田信義學校讀書……

 

昔日,由墟市朝向火車站一方,越過大埔道和火車路軌,會看見沙田鄉公所,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沙田鄉公所裡頭設有婦產所,五、六十年代,有不少沙田村民的孩子都是在那裏生下來,沙田鄉公所已變成今天的沙田鄉事委員會了。

 

長大了,我就在墟內唯一的學校沙田信義學校唸書,沙田信義學校的學生,大部份都是來自墟內或附近村落的小孩,如排頭村、曾大屋。學校的規模很小,是典型的鄉村學校,但所唸的已屬政府規範教育課程,一至六年級,分上下午校,共十二班;體育課就在學校附近一塊空地進行,那兒是個自然的戶外操場。小學完畢業後,就考到市區的中學唸書,每天就乘火車和巴士往返九龍與沙田。

 

沙田信義學校學生,進行清潔運動。

小時候的娛樂……


閒來玩耍,多半會與墟內朋友仔們,跑到華園、波地、沙堤、劉家大宅等地方去,當中的沙堤,在第一街的消防局附近,沿著走可通往曾家大屋那邊去,沙堤路上,間中會有販子在擺賣。墟內有一間沙田戲院,規模不大,媽媽不時會帶我到那裡看戲,那時戲院有放映邵氏的影片,我最愛看馮寶寶!

 

除在墟內活動,我也有不少機會外出到九龍去,因為媽媽是個美人兒,打扮摩登入時,所以不時會連我一同到九龍去逛百貨公司,每當到市區,我就嚷著買「換衫紙娃娃」,帶回家裡與鄰家小孩玩個夠。

溫黛來到的時候,我和哥哥躲在閣樓發抖,屋頂開始崩裂……


記憶所及,風來得很突然,海水逐漸湧到岸上,沖入屋子,我和哥哥就跑往閣樓躲起來。潮水拍擊著屋子,屋頂發出崩裂的聲音,其時爸媽從舖子跑回家裡,迅即把我和哥哥抱起逃命。

 

走到屋子下層,爸媽選擇在後門走,但門卻被潮水緊緊壓著開不了,爸媽使出千般勁力方能把門打開;走到屋外,風雨交加,伏在爸爸背上的我,看見水已浸到爸爸的腰際之間,有很多東西在水上漂浮著,爸媽就嚷我和哥哥閉上眼,不要看。

 

沿著屋後小巷,經過學校,通過第三街,越過大埔道和火車路,好不容易走到靠山那邊的沙田鄉公所去。爸爸把我們安頓好,就和叔叔折返自己經營的士多,把可用可食的都全拿到鄉公所那邊去。來到鄉公所來避難的人愈來愈多,爸爸和叔叔就把物資分給大家,雖然各人都很慌很忙,但仍互助互愛,互相照顧。

山明水秀的沙田,民風純樸,大街小巷,相見相識……


昔日沙田是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海灣上泛著小艇,墟內近海一方的屋群,基本上是住宅,環境清幽。在墟內生活的人,都是熟識的面孔,彼此相見相識,墟內的治安不錯,生活很純樸,人與人之間感情真摰。那時,常常有外來者帶著器具,來到沙田墟附近的空地寫生,大抵是要把沙田優美的山水寫下來。

告別香港 重返香港……


我在中學畢業之前,爸爸和哥哥已先後移居菲律賓,因為爺爺在那邊有生意經營著,我在中學畢業後,也同樣移民到菲律賓去,舖子和房子也交給叔叔打理。告別香港接近十年,終在八一年返回香港,第二天就急不及待重返沙田墟,然而那裡的一切已完完全全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段段回憶。可以的話,我希望用十五年的時間,換來十五分鐘,回到兒時長大的地方,重拾當年美好的回憶。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新沙田》 1975年10月23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新沙田》 1978年9月1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新沙田》 1975年3月1日


《新沙田》 1980年1月8日


《新沙田》 1976年6月18日


《新沙田》 1978年9月1日


《新沙田》 1979年12月8日


《新沙田》 1977年12月11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位於沙田墟市內的沙田酒家,人去樓空。


《新沙田》 1978年4月7日


《沙田新聞》 1976年3月29日


《新沙田》 1978年3月21日


《新沙田》 1979年12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76年6月15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76年6月17日


《新沙田》 1978年11月1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80年4月8日


《新沙田》 1984年4月8日


《新沙田》 1978年3月4日


《新沙田》 1987年6月10日
《新沙田》 1976年6月16日
 
昔日沙田酒家的菜譜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