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新界其他區分的墟市,沙田墟市出現得比較遲,要到戰後才正式建立。沙田墟市由澳洲籍華僑劉希成之子劉瑞投資興建,於1956年落成,位於沙田火車站附近。
沙田的墟市名為「沙田新市」,它可說是九廣鐵路設立沙田車站後的產物。墟市佔地約十五萬呎,共有五條街道,包括正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及第四街,墟市內的店鋪以雜貨鋪、食肆和住宅為主,當中更包括多項現代化的社區設施,如沙田首間電影院和郵政局。
1962年颱風溫黛令到整個沙田墟市幾成廢墟,經重建後,墟市重新發展成為一個聞名飲食業集中地,但隨著新市鎮的發展,沙田墟市終在1979年漸全部被清拆。隨著舊墟的沒落,大圍區的飲食業繼而興起,各種形式的食肆大量湧現,使大圍頓時成為新界中一處吃飯請客的名所,儼如沙田區的飲食中心,這現象一直維持至新城市廣場落成,方有所減退。
沙田新市鎮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屋邨瀝源邨與沙田墟市相映,形式強烈的對比。
劉瑞開發鹹水田
1920年代末期,澳洲籍華僑劉希成購入沙田火車站對開的一大片鹹水田,計為四個地段,但一直空置並無發展。至1949年,其子劉瑞由美國返港,有見戰後有不少人從內地來港,加上當時沙田沒有多少商舖,因此計劃發展父親早年買下的鹹水田,然而其時已有兩地段售予另一劉姓人士。劉瑞決定將其擁有的兩地段發展為墟市,並建屋作居住之用。 |
1950年,劉瑞向政府申請建墟,經批准後便開始填海及建設工程。由於發展之地段為低窪地帶較當時的大埔公路面低七、八呎,所以必須進行填海,當時的填土乃來自雞記農場所處之山頭;另外,依政府之規定,一切屋宇均屬臨時性質,政府保証在五年內不會清拆,但在期滿後,如需清拆,發予三個通知即可。
|
|||||||||||||||
金字平房 井然五街這個名為「沙田新市」的墟市佔地約十五萬呎,於1956年全部落成。墟內共有五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正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及第四街,依政府規定,每條街寬三十呎。
墟內共有臨時屋一百二十五間,全部為金字頂的村屋,基本上地下為店鋪,閣樓可供人住,每間村屋約七百五十呎,若要購買的,需繳七千元,另外每月交地租四十至六十元不等,亦可以二百五十元月租租用,但無論是租或買的,地權仍屬劉瑞所擁有。 |
![]() |
||||||||||||||
生活所需 一應俱全
那時租賃屋宇的多是外來人,買的佔八成,租的則佔兩成。墟內有糧油食品、洋貨雜貨、菜館、士多香煙生果、服裝布疋、藥品、理髮、冰室、洗染、紙紮舖、五金店、醫務所等形形色色的商舖,滿足墟內及附近村落居民的生活所需,除此之外,有街市、銀行、公廁、學校、教堂、戲院、郵局、消防局、水渠通、沖廁設備等較現代化的社區設施。當中的街市乃劉瑞在建墟前跟政府議定,撥出墟內約四千呎土地予沙田鄉事會作有關用途。
事實上,在1952年以後,沙田漸成為市郊最大的一處遊憩勝地,遊人一年比一年多。沙田墟市在建立後,不久即成為全區唯一的商業墟鎮。墟中的生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為沙田谷,以及遠至馬料水、烏溪沙等地的住宅和學校,提供日用品;二是假日專營外來遊客的生意,當中以菜館最具特色。
|
|||||||||||||||
|
|||||||||||||||
溫黛捲走墟市1962年8月30日下午7:45,香港天文台宣佈掛起一號風球,颱風溫黛漸漸吹近香港;翌日,即9 月1日,一幕觸目驚心的「九一風災」正式上演。溫黛所帶來的風雨,將無數的人命財產摧毀,而港九新界各區中,災情最慘重者首推沙田。當時,不少房屋被吹塌,有的甚至無影無蹤;停泊在沙田海面及城門河上的小艇和帆船,被潮水捲上大埔道、沙田墟市中,甚至沙田火車站去。
沙田墟內各店舖所儲存的貨物由於受潮水淹浸致發霉,城門河上漂流著數以百計死去的禽蓄。沙田整個墟市均遭水淹,水深達七、八呎,墟內之地下商戶店舖全被淹沒;半個沙田一度陷於水中,水最深處,高達屋頂,數以百計的居民唯有逃往火車站附近較高處暫避。
|
|||||||||||||||
曲終落幕
經一番努力後,墟市得以重建,而且更發展成為一個馳名港九的夜市,雞粥、山水豆腐、乳鴿更成為街知巷聞的沙田美食,有不少食客從不同地方慕名而來,使整個墟市變成一個飲食業的集中地。
雖然九一風災並不能摧毀整個沙田墟市,可是它卻逃不掉因沙田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厄運,終於在1979年全部遭受清拆,而演變成今日更見繁盛的新城市廣場。自從沙田墟拆後,大圍區的飲食業隨之興起,比起昔日的舊墟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
|||||||||||||||
大圍飲食業興起
在沙田墟市尚未清拆之前,大圍的交通相對不太方便,且該區的人口不多,食肆也有限,所以當時大圍只有一間興華酒家,它亦是該區最早的酒樓,至1975年,大圍出現第二間酒樓,乃由李光所開設的康城酒樓,在當時來說是一間最具規模的酒樓,其時食客除大圍區本身街坊外,間中亦有外來者,以及來自田心村一帶山寨式小型工廠的工友,生意可算不錯。
隨著沙田墟市的沒落,大圍食肆的霓虹招牌也愈來愈燦爛,使大圍成為新界區一處吃飯宴客的名所,大批區外食客紛紛前來光顧。豪華別緻的酒家,如雅苑、楓林小館、萃華酒家、瑞榮酒家、華爵酒樓及百利樓等相繼湧現;除此之外,也有所謂「益街坊」的小型食店,如排骨飯店、合發、發記及強記雞粥等,形形色色、豐儉由人,大圍因而躍升為沙田區的飲食中心,飲食業亦因此成為該區的主要經濟活動,這現象一直維持至新城市廣場落成方有所減退。 |
|||||||||||||||
一個沙田墟市的生活故事
|
![]() |
|
小時候的我愛四處逛,整個沙田墟我都很熟悉。墟內五條街道,人車來往,十分興旺與熱鬧。墟市內的商舖,主要集中在正街和一至四街、靠近火車站一方的屋群,除了五條大街之,還有很多小巷,巷子大部分是屋子後門的通道,四通八達。
我們經營的士多位於第三街,舖面朝向大埔道,以售賣乾貨為主,那時候顧客主要來自墟內、以及附近村落的居民,對於住在距離墟市遠一點的顧客,如馬料水、銅鑼灣一帶,我們就開車把貨品送到他們府上去。
|
|
|
|
昔日,由墟市朝向火車站一方,越過大埔道和火車路軌,會看見沙田鄉公所,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沙田鄉公所裡頭設有婦產所,五、六十年代,有不少沙田村民的孩子都是在那裏生下來,沙田鄉公所已變成今天的沙田鄉事委員會了。
長大了,我就在墟內唯一的學校沙田信義學校唸書,沙田信義學校的學生,大部份都是來自墟內或附近村落的小孩,如排頭村、曾大屋。學校的規模很小,是典型的鄉村學校,但所唸的已屬政府規範教育課程,一至六年級,分上下午校,共十二班;體育課就在學校附近一塊空地進行,那兒是個自然的戶外操場。小學完畢業後,就考到市區的中學唸書,每天就乘火車和巴士往返九龍與沙田。
閒來玩耍,多半會與墟內朋友仔們,跑到華園、波地、沙堤、劉家大宅等地方去,當中的沙堤,在第一街的消防局附近,沿著走可通往曾家大屋那邊去,沙堤路上,間中會有販子在擺賣。墟內有一間沙田戲院,規模不大,媽媽不時會帶我到那裡看戲,那時戲院有放映邵氏的影片,我最愛看馮寶寶!
除在墟內活動,我也有不少機會外出到九龍去,因為媽媽是個美人兒,打扮摩登入時,所以不時會連我一同到九龍去逛百貨公司,每當到市區,我就嚷著買「換衫紙娃娃」,帶回家裡與鄰家小孩玩個夠。
記憶所及,風來得很突然,海水逐漸湧到岸上,沖入屋子,我和哥哥就跑往閣樓躲起來。潮水拍擊著屋子,屋頂發出崩裂的聲音,其時爸媽從舖子跑回家裡,迅即把我和哥哥抱起逃命。
走到屋子下層,爸媽選擇在後門走,但門卻被潮水緊緊壓著開不了,爸媽使出千般勁力方能把門打開;走到屋外,風雨交加,伏在爸爸背上的我,看見水已浸到爸爸的腰際之間,有很多東西在水上漂浮著,爸媽就嚷我和哥哥閉上眼,不要看。
沿著屋後小巷,經過學校,通過第三街,越過大埔道和火車路,好不容易走到靠山那邊的沙田鄉公所去。爸爸把我們安頓好,就和叔叔折返自己經營的士多,把可用可食的都全拿到鄉公所那邊去。來到鄉公所來避難的人愈來愈多,爸爸和叔叔就把物資分給大家,雖然各人都很慌很忙,但仍互助互愛,互相照顧。
昔日沙田是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海灣上泛著小艇,墟內近海一方的屋群,基本上是住宅,環境清幽。在墟內生活的人,都是熟識的面孔,彼此相見相識,墟內的治安不錯,生活很純樸,人與人之間感情真摰。那時,常常有外來者帶著器具,來到沙田墟附近的空地寫生,大抵是要把沙田優美的山水寫下來。
我在中學畢業之前,爸爸和哥哥已先後移居菲律賓,因為爺爺在那邊有生意經營著,我在中學畢業後,也同樣移民到菲律賓去,舖子和房子也交給叔叔打理。告別香港接近十年,終在八一年返回香港,第二天就急不及待重返沙田墟,然而那裡的一切已完完全全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段段回憶。可以的話,我希望用十五年的時間,換來十五分鐘,回到兒時長大的地方,重拾當年美好的回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