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掌故
沙田一名的源起
瀝源與香木
望夫石
清初遷界對瀝源之影響
瀝源之地理環境及其經濟關係
瀝源村民的日常生活
瀝源對外交通及買賣

瀝源對外交通及買賣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地方掌故

瀝源對外的交通圖


大埔墟是新界地區在新安縣治期間所建立的四所墟市之一,位於大埔觀音河北岸,汀角路天后宮旁,建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俗稱舊墟。

 

大埔舊墟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一個交通相當便利的墟市,墟期是每月的一、三、五日,而到此趁墟的,大部份都是由附近村落循小徑步行前往的村民,亦有部份是循水路前往的,當時「瀝源」東部的居民都是屬於後者,王崇熙新安縣志(卷七)有載:「 瀝源渡,自瀝源往大步頭(即大埔的舊稱),渡一隻,原承餉錢四錢。」、「烏溪沙渡自烏溪沙往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餉銀四錢。 」

 

從新安縣志的記載,可知在清嘉慶年問(公元 1796 至 1820 年)或以前,「小瀝源」和「烏溪沙」的村民已有前往大埔參加市集。另據「大水坑」村中父老所言,昔日該村村民亦是往大埔趁墟的,且該村擁有自己的木船,最多時共四艘,相信亦有接載別村村民。此外,在十九世紀,「圓洲角」亦是重要交通要驛,在「圓洲角」北岸「謝屋」之前,本為一渡頭(即現今富豪花園最開一座之隔鄰),經常有船隻來往,是故「插桅桿」村亦以此為該村命名,因而在「九約竹枝詞」中亦有云: 「風光鬧熱是圓洲,客似雲來載滿舟。 」

至於「瀝源」西部的村民則多沿山道前赴大埔趁墟。特別是位於山上居住的,如「赤泥坪」、「九肚、「馬料」「山尾」、「黃竹洋」、「拔子窩」及「凹背灣」等,因山上有石道,可供馬匹行走,該道南可通至「淺灣」,北可經大埔之「碗窰 」而至「泮涌」,再過便是大埔墟。

 

村民多是經此往大埔作買賣,買的多是農具、各式器皿、與及糖和油等,甚至各種日常用品;更有一些再行北上前赴深圳,因為位於今羅湖以北的深圳墟是當時整個新安縣內最大的墟市,更是整個新安縣的貨物集散中心,墟期是每月的二、五、八日,那裹各類貨品不但多,而且價錢比較便宜。

1920年代的大埔道上仍鮮見車輛

 

及後,舊墟附近一帶的村落由於不滿舊墟對於租稅每多苛索,於是組成「七約」(即泰亨、林村、粉嶺、集和、翁和、汀角及樟樹灘),並進而籌建新墟市。

 

新墟市名太和市,建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 1893 年),位於今大埔富善街,墟期為每月的三、六、九日,時「瀝源」村民欲往新墟,只能在西部從陸路經過崎嶇的小徑前往,居於東部的村民每每覺得遠不及乘橫水渡直達舊墟那樣方便,他鄉村落亦然。於是,在新墟建後不久,「七約」即發起建橋,以連貫位於觀音河南岸的太和市和北岸,以方便趁墟的人士,開墟後的第三年,廣福橋終告落成。

 

當時的「瀝源」是支持建橋一事和新墟的,因為「瀝源」本身無墟集,物品必須從他處購買,倘大埔同時出現兩個墟場時,由於競爭大,物品價格自當較前廉宜,亦無須再遠赴深圳了,因此,村民必然能從新墟之建立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從現存於大埔文武廟中的一塊石碑──「建設廣福橋芳名開列」,可見當時「瀝源」村民是透過捐款建橋來支持的。碑文載有「瀝源九約捐銀伍大員」曾三利祖捐銀伍大員」(按:曾三利乃「曾大屋」之創建人曾貫萬之別名。)此外,捐款的「瀝源」村民中,較著名的還有早年曾赴美而後來回港經營錢莊的「禾輋」村民 陳 怡和,及任職九龍城衙門的「積存圍」村民韋嘉祥等,另外還有不少村民,不一而足。

 

另外,「瀝源」有不少村民因生活並非富庶,故有不少上山斬柴和割草,擔往九龍城一帶出售,他們通常均沿山路前往,一為「九龍坳」,因通往九龍而得名,或稱「沙田坳」因「沙田圍」位於該山坳之路口,故而得名,另一途徑則稱「二坳」,乃自「紅梅谷」上,取道「望夫山」而過「獅子山」通常居於「瀝源」東部的村民多取道前者,一般於摸黑中或天亮前便起程,若是居於城門河西岸的村民,一般在半夜乘水退之際,涉水過河,在「灰窰下」登岸,倘潮水稍漲時,便改在「曾大屋」旁上岸,因該處之沙灘較淺,所擔的柴和草不致被弄濕,但路程則遠了。

 

1910年時煙墩山火車隧道在興建中
沙田火車站舊貌

村民沿「沙田坳」上,經今慈雲山往竹園及九龍城,因該處居民需要柴來點火煮食,亦有需要乾草來作飼養牛隻,回程時便順道買點所需物品回來。「二坳」通常為「望夫山」下各村落如「田心」、「隔田」及「徑口」等所取道,沿今天的引水道上山,越過「望夫山」及「獅子山」後便到今日的橫頭磡,再步行至九龍城或竹園等地作買賣。

 

至英國人租借新界後,為著加強新界與市區之聯繫及方便交通往還,故有開建大埔公路,從此,不單本區居民感得便利,對於各方發展均有所裨益。此後,部份村民,尤其是位於城門河西岸之村民,包括處於山上的「河瀝背」及「拔子窩」等,多採大埔公路前赴油麻地及稍後的長沙灣;加上戰前並無巴士行走「沙田」,新界區中只荃灣及元朗有巴士可乘,另外,即使二十世紀初期已建成「九廣鐵路」但是班次非常疏,且往油麻地之車費比往大埔更便宜;是故村民多沿大埔公路步行往每日均有墟期的油麻地或長沙灣趁墟,更有部份利用木頭車推柴前往,即使乘搭火車的,亦選擇了往油麻地(按:舊油麻地站即今旺角站)。

 

日治時期,由於日軍懷疑「作壆坑」及,「觀音山」二村及鄰近有游擊隊活動,故封閉「沙田坳」,因此,村民欲往市區者,亦只可沿山路或大埔公路前往。至 於處於「瀝源」東部較偏僻的村落,亦有取道前赴西貢作買賣的,例如「梅子林」有往西貢參加市集的,步行只需二小時左右,其實,有一古道可從「曾大屋」起,經「插桅桿」、「沙田圍」以至「多石」,再經「小瀝源」上「石古壟」,續上「梅子林」,然後經西貢的茅坪落昂平而下西貢墟,全程共四小時左右;另一古道乃由「曾大屋」起計,至「小瀝源」時,便沿海邊小徑經「亞公角」往「大水坑」,然後過「烏溪沙」,越過西貢的泥涌,再過馬牯纜、大洞、十四鄉、西徑,並沿企嶺下穿過松林密佈的小徑至大環,然後到西貢墟。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