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掌故
沙田一名的源起
瀝源與香木
望夫石
清初遷界對瀝源之影響
瀝源之地理環境及其經濟關係
瀝源村民的日常生活
瀝源對外交通及買賣

瀝源之地理環境及其經濟關係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地方掌故

「瀝源」是一塊由沙泥沉積而成的大田原,經村民長期經營,逐漸變成糧產食區,其中以種植稻米為主,並輔以種植蔬菜和其他農產品。村民以務農為主,農閒時上山斬柴及割草,拿到到市區出售,作為副業。昔日的沙田海為一鹹淡水交界處,但該處的海產普遍並不肥美,因此以捕魚為生的村民不多,大多數村民往往趁水退之際,到海邊捉魚摸蜆,作為菜自用。除取海產作食用外,亦有取海茜作為飼料的,飼養家畜。

 

「瀝源」是一塊由沙泥沉積而成的大田原,本位於昔日城門河的出口處,河水往往緩慢下來,淤泥漸聚,遂漸累積堅固,其後更成為農民的耕地。由於泥沙堆積高度不同,於是這塊「沙田」可分為高、中、低三部份。田面較低的,灌溉容易,但排水較難,土質黏重,農作物適種性較差;中沙田比較肥沃,能自流排灌,多為高產農田;高沙田因地勢較高,排水易灌溉難,有時且會受乾旱的威脅。

 

這塊經長期沉積而成的「沙田」,土層較深厚,並經村民長期經營,遂漸變成糧食區,故居民均以務農為業,其中以種植稻米為主,並輔以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其中部份肥沃的土地,相傳昔年盛產的白米,還運上京供皇帝御用。

 

一般來說,村民所種植的,多作為自用,只有少部份能有過剩的,才作為出售用途。由於多數村民至多只能自給自足,故為生計或希望不斷改善生活質素,村民多於農閒時上山斬柴及割草,收割後放在屋前或禾塘處曬乾,然後擔出市區出售,以賺取微薄的利潤;斬柴及割草之所以作為副業,乃因昔日「瀝源」各村落乃坐落於三面環山的谷中,或在山邊、山腰甚至近山頂處,故取草木比較容易,而市區人口較多及發展所需,故耗柴量較大,因此市區成為一個銷柴的理想市場,尤其是仍處於一個以柴作為主要燃料的年代。

 

昔日的沙田海本為一鹹淡水交界處,水退時部份地方可步行而過,雖然原日以捕魚為生的村民不多,但大多數村民仍趁水退之際,來到海邊捉魚、摸蜆、挖蠔或取帶子等,但普遍並不肥美,不及吐露港及大埔海那處所出產的鮮美及可口,故多取之作為菜自用,某少作為出售;除取海產作食用外,亦有取海茜作為飼料的,海茜屬青苔類,長於鹹淡水交界處,故村民亦因利乘便,取之作為飼養家畜之用。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