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村民全姓劉,倚山而居,利用木材、籐和麻製作器具及物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後因交通不便,部份村民便從山上搬至車公廟旁,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的分支。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增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屬客藉人士,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不太融洽,並經常有紛爭出現。可能是上述的緣故,「新田」村並沒有加入鄰近的「隔田約」,反而加入較遠的「田心約」。
「新田村」位於車公廟旁的一條村落,由於村民全是姓劉,因此俗稱「劉屋」。「新田村」村民起初並非居於現址,本是居於「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及後因交通不便,部份便從山上搬至現址,距今約七十餘年,但比起鄰近之村為新,且對於劉氏來說,該處實為新的田地,故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村之分支。
據劉氏族譜所載:「劉氏之挨,自盤古開天以來,立教末敷姓氏,莫訓繼之從羲皇,有用獸皮為伉儷,而倡隨起,自少昊帝,嚳綠嚼土,而分姓氏,從別音郡。劉氏之系出陶唐,原姓伊祁氏,帝堯之後,食釆于劉邑,即以邑為姓。」「我凹背灣鄉……由與寧龍洞遷居河源南湖斗,久至肇慶府,又遷惠州鎮龍墟,繼遷橫岡墟,後又至清朝乾隆之際,始遷廣州府寶安縣凹背灣鄉。」
定居「凹背灣」後,倚山而居,故村民多利用山邊樹木之木材為工具,如製造鋤頭、泥耙等農具,由於山旁亦長有籐和麻,村民也有利用藤和麻來製造器皿及各式物件,於是,木材、籐和麻便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村民亦有從事耕種、飼養豬和牛以及斬柴為生。該村以往一度成為來往九龍、荃灣、長沙灣與及大埔和較北地區之主要通道,現仍存有一石道,可供馬匹行走,指示行程之路碑仍可見於路旁;至於尚存的祠堂,由於乏人料理,祠內文物已盡失,劉氏之祖墳仍分佈於山上各處。
至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又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乃來自惠州之客籍人士,故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並不大融洽,且有受歧視之感。及後,劉氏發覺有需要建立祠堂於該處之際,鄰近之「隔田」乃大力反對,並謂此舉會破壞該村風水;此外,「隔田」村民常佔據鄰近山頭,不予外人上山取木材及有關物資,劉氏遂將山買下作私人用途,從此兩村之紛爭也就愈來愈多了。
也可能是上述的緣故,「新田」村並沒有加入「九約」中的「隔田約」,反而加入較遠的「田心約」。但無論如何,劉氏自於「凹背灣」立村至今,先後已歷八代,凡二百餘年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