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圍」位於今日位於望夫山下,「田心」之四周本為農田,而該村立於其中,是故得名,相傳該村建於明末,該村基本上是由本地人組成的雜姓村落。圍的四週有河塘,建圍時所立的正門乃面向沙田海,是該村唯一的通道。昔日該村擁有一座古炮,以作防禦之用。隨著新市鎮的發展,「田心」村已不再位於農田的中心了,而是被大型屋苑所包圍。
「田心圍」即今日位於望夫山下,隆亨村旁的「田心村」了,「田心」之四周本為農田,而該村立於其中,是故得名。
相傳該村建於明末,但準確年份,已無法確認了。該村基本上是由本地人組成的雜姓村落,包括有何、袁、梁、李、方等姓,和由「小瀝源」分支過來的蔡姓、由「隔田」分支過來的曾姓以及分支自「積存圍」的韋姓;據知,還有已絕的車姓,但不知是否與車公廟內供奉的車大元帥有任何關係。各姓中,除蔡姓外,全部均沒有祠堂之設,其餘的,多在家中供奉仙人。除本地人外,還有歷史較短的廖姓客籍村民,約在本世紀初時才遷入。
可能是因風水問題,建圍時所立的正門乃面向沙田海,圍的四週有河塘,而正門是該村唯一的通道;戰後,該塘已被填平,作為行人路了。據村中父老所言,昔日該村擁有一座古炮,以作防禦之用,至日軍侵港時,村民担心一旦被日軍發覺,可能引來不少麻煩,故此,將古炮丟入塘中,可惜,戰後並無村民將之掘起,至今,塘已被填,不知古炮於何時才能重見天日了。
昔日該村四週均為農田,故村民均以務農為生,由於處於較低之平原,故灌溉容易。後來由於政府不斷發展,將不少水源截斷,故令耕種困難。戰後,不少村民離港往海外謀生,而村旁則出現了不少家庭式的小型工業,如塑膠、漂染、傢愀及藤器等工業,還有一些五金廠和車房等。不過,新市鎮的發展已將此等一掃而空了。今天的「田心」村,已不再是位於農田的中心了,而是被各個大型屋郵所包圍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