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田區芸芸圍村之中,歷史最悠久的首推「積存圍」,由於它是各村中範圍最大者,故又稱「大圍」。這條被譽為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於明朝萬曆二年建立,取名「積存」,意乃積善及存仁。「積存圍」本是雜姓共處的,韋姓人口較多,除韋姓外,其他並無祠堂之設,村內的「侯王宮」就成為這個雜姓圍村的總祠堂,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昔日,「瀝源」地接海濱,故常受海盜騷擾,居民多建圍村聚居,以禦賊匪侵擾和劫掠。芸芸圍村之中,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首推「積存圍」,再加上是各村中至大者,故又稱「大圍」。這條被譽為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早在建圍之前,已有人聚居;宋、元、明年間,適逢兵荒馬亂之際,不少人為避戰亂而離開祖籍,部份由廣東省東莞縣沙井或寶安縣等地南逃至該村一帶,從此開荒和定居。及後,大家有意建立圍村,當時就由廿九戶人家發起,每戶建屋一所,組成「積存圍」,時為明朝萬曆二年(公元 1574 年)。
據村中父老所言,昔時村民更特聘得堪輿名師賴布衣就風水問題,指點村民如何建圍,更以萬曆二年正月廿日為良辰吉日,奠基立圍,並取名「積存」,意乃積善及存仁,可見於圍門兩旁之對聯,有謂: 「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存仁必獲報,還其百姓共存仁」 。
「積存圍」本是雜姓共處的,建圍之初,共有廿多姓,至今僅存十六姓,其中以韋姓人口較多,其餘各姓分別有 陳 、吳、楊、黃、李、許、鄭、蔡、唐、袁、游、林、駱、譚及莫等。各姓中,除韋姓外,其他並無祠堂之設,反而,村內的「侯王宮」卻成為這個雜姓圍村的總祠堂。「侯王宮」內,當然是供奉「侯王」,但是「侯王」究竟是誰,歷來均有不同的傳說。雖然歷來說法不一,但是,大抵人們公認的就是被人供奉的「侯王」是姓楊的,而且他曾幫助過宋室皇朝,備受後人所景仰。
據大圍「侯王宮」中其中一塊於 1983 年重修時所立之碑文所述: 「北宋末造,金人南犯,進迫汴京(今河南開封縣),徽、欽被擄,高宗即位於應天(今河南開封商邱縣),是為南宋,遂成偏安之局,理宗之世,蒙古勃興,滅金之後,進兵臨安,恭帝被擄,文天祥、陸秀夫立益王昰(恭帝之兄)崩於碙州(今廣東高雷吳川縣南),秀夫復立廣王昺於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侯王宮者,姓楊名亮節,是國舅爺,又是妙手國醫,故名侯王,當時情勢緊迫,楊侯王爺率領前頭部隊,化裝農民南下九龍新界,分居於大圍附近及東涌農地,藉農為業,其實策劃及督導建築九龍城寨,以備迎護宋帝昺,詎遭元兵襲迫,秀夫負帝赴海而死,而宋告亡於元。其後,九龍城人,景仰侯王爺之功德,遂立廟以留念,東涌鄉人及我大圍先人亦分立廟宇以崇拜之。」
大圍的「侯王宮」,以往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而村內的田屋、街市都是以「侯王宮」的名義收納租款,一切收入均應用於村內之事務。依傳統習俗,該村每十年均舉行太平清醮,目的是酬謝神思,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安,且誦經超渡幽魂、普渡眾生,為該村一大盛事。
二十世紀初的大圍村貌 |
未重建前之侯王宮 |
積存圍圍門前的買賣情境 |
建於明朝萬曆二年的積存圍圍門 |
《新沙田》 1977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