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安縣志記載:「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
早期的馬鞍山是個偏僻的鄉郊,至四、五十年代,因發現該處蘊藏豐富鐵礦而為人所認識,全盛時期,有四、五千工人在山上聚居,開採得來的礦砂多運往日本提煉為鐵。因開礦關係,不少工人搬到該處居住,並於1949年建立馬鞍山新村。相對馬鞍山新村,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廣東梅縣溫姓人士南來,在馬鞍山建立「馬鞍山」村,謂之原居民村,又稱「溫家村」。
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所載:「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其實,馬鞍山向來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較為偏僻的鄉郊。
早在四十年代,由於發現該處有鐵礦,於是這個地方的名字便開始被較多人所認識;不過,在以往可被發現的不是鐵礦,而是黃麖,在新安縣志(巷三)有以下的記載:「黃麖,即麞似鹿,而小毛黃黑色,性善譬,觸物則走,飲水見影輙奔;這書云:麞鹿無魂,故動輙慞惶也。官富、大帽、馬鞍山皆有之。」
馬鞍山的鐵礦在1949年作式開採,礦區共兩個,分別為一平方哩及半平方哩,全盛時期,共有四、五千工人,分三斑工作,開採得來的礦砂多運往日本提煉為鐵。至七十年代,由於石油漲價,日本接獲製造運油船的訂單銳減,以致存鐵量有過剩現象,故停止向香港購買。雖然,該礦場之所在地乃向政府租借,且租約是至1982年,但無奈缺乏訂單,礦場被逼於1976年4月停止開採。
由於開礦的關係,不少工人搬到該處居住,於一九四九年建立馬鞍山新村,當時居民按地形分為四區:山頂區為江蘇省人士居住,潮籍及客家人則居於半山區,而馬鞍橋及馬頭區均有廣東省及外省人士居住,村民多在戰後由內地來港定居的,早期人數超過五千,但自礦場停止後,居民為著生活大都搬離該村或出外謀生,只餘年老人家居住。
有新村,當然有舊村,「馬鞍山」村在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由廣東梅縣南移的溫姓客籍人士所建。該村位於馬鞍山山腰,村屋前後共兩排並列,而農田則設於村旁,但今已荒廢。其實村民早年乃從事種植及斬柴維生,惜因馬鞍山礦場之開發,引水道被堵塞,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已不能繼續以務農為業,故多轉業,或有部份投往礦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