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村村民源自廣東省東莞縣後街遷來,初來時居於「沙田頭」,期後再遷往山上定居,時稱「竹頭坪」村,但村民見山形酷似觀音菩薩坐於山上,故改名「觀音山」自定居本區後,至今已有十三傳,因而推算約有三百年歷史。村民除以耕種維生外,更兼以斬柴、燒炭和染布,織麻及染布多由女性負責,斬柴及燒炭則由男人當之。該村一帶種有大藍樹和麻,村民遂利用作為織麻及染布,另外村內有一個約十多二十呎闊的窰,把斬伐得來的柴枝製成炭。
「觀音山」村村民乃自廣東省東莞縣後街遷來,初來時,居於「沙田頭」,期後再遷往山上定居,時稱「竹頭坪」村,但村民見山形酷似觀音菩薩坐於山上,故改名「觀音山」。自定居本區後,至今已有十三傳,因而推算約有三百年歷史。「觀音山」村附近本來還有兩條村,分別是「崗版」村和「柴堆坑」村,村民均姓王,且同屬一太公,但由於後二者人丁稀少,故亦列入「觀音山」之範圍內。
昔日村民除以耕種維生外,更兼以斬柴、燒炭和染布,該村一帶種有大藍樹和麻,村民遂利用作為織及染布;村民待所種的黃麻生長至六、七呎高時,便把整株拔起,用水浸數天,再把已去皮的長麻放在竹上曬乾,之後,再用手拔出一條條的麻線,每兩條便捲成一條麻繩,最後放在麻籠內,留作織布之用,或擔往市區出售,不過,織成的麻布則像樹皮般硬。
村民所種植的大藍,是染布的好材料。首先,村民會在水坑邊挖一個闊約六呎,長約七呎的大洞,放水至半深,然後將大藍放入浸十多天,之後,將大藍之莖部拿起,只餘葉,更將之攪溶,此時,即可將布放入水中,只需浸一日一夜,布疋便會染成藍色
。
織麻及染布多由女性負責,斬柴及燒炭則由男人當之。斬伐得來的柴枝,可放進一個約十多二十呎闊的窰內,用火燒之,並將窰口封閉,經過六、七日後,待火全熄滅,便把窰門開啟,把炭扒出,較好的便會運往別處出售,以西貢之坑口為主;至英國人租借新界後,便禁止用此方法製炭,更派人把窰頂鋤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