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牛皮沙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用客家話說起來成了「牛皮石」或「牛皮沙」了。「牛皮沙」村位於「小瀝源」隔鄰,現在的「牛皮沙」還包括「見咀」村在內。牛皮沙村民姓李,於清朝康熙年間至此創村,共二百七十餘年歷史,「見咀」村民姓廖,於清朝咸豐初年自廣東惠陽坪山北嶺遷來,業經一百三十多年歷史。李氏村民居於較高處的山上居住,而廖氏則在較低處近海邊定居,雖兩姓祖籍不同,但仍相處融治。

 

「牛皮沙」村位於「小瀝源」之隔鄰,現在的「牛皮沙」還包括「見咀」村在內。「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而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若用客家話說起來,便成「牛皮石」或「牛皮沙」了,因村民均為客籍之故。村民本李姓,太公最初與謝和曾姓太公自內地南遷本區,初居「沙田圍」,於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至1722年)至此創村,至今十一傳,共二百七十餘年歷史。

 

至於與其接壤的「見咀」村,則由本地及客籍廖姓村民居住,後者乃於清朝咸豐初年(公元1851年左右)自廣東惠陽坪山北嶺遷來,先往「小瀝源」再遷往該處,至今已有六代,業經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而廖氏宗祠亦於當時建立,(前者源流可見「烏溪沙」之歷史)。該村由於地形關係看來像個咀巴,故村民稱之為「見咀」。

 

當廖氏遷至該處時,李氏只有幾戶人家,而廖氏則有十多戶,全村當時合共一百五十人左右,李氏村民居於較高處的山上居住,而廖氏則在較低處近海邊定居,雖兩姓祖籍不同,但仍相處融治。可能是村民均相信風水,故建屋時往往均依山的形勢,背山而面海。

 

至於早年的經濟活動,村民均以務農為主,尤以種禾和花為甚,而漁業則次之,且多為廖姓客藉人士從事居多。戰前,村中子弟多在祠堂中讀書,所收學費不多,或有送米給老師。

 

戰時,日軍雖對該村並無太大的破壞,但由於生活相當困苦,不少村民逃至別處,留下者為生計,多要賣兒賣女或匿於山中;村民亦有共存有限的糧食,並組織看更團,每更數小時,村民輪流當值,以防賊人偷糧,僥幸並無遭盜賊洗劫,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新沙田》 1989年4月10日
牛皮沙及見咀全貌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