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用客家話說起來成了「牛皮石」或「牛皮沙」了。「牛皮沙」村位於「小瀝源」隔鄰,現在的「牛皮沙」還包括「見咀」村在內。牛皮沙村民姓李,於清朝康熙年間至此創村,共二百七十餘年歷史,「見咀」村民姓廖,於清朝咸豐初年自廣東惠陽坪山北嶺遷來,業經一百三十多年歷史。李氏村民居於較高處的山上居住,而廖氏則在較低處近海邊定居,雖兩姓祖籍不同,但仍相處融治。
「牛皮沙」村位於「小瀝源」之隔鄰,現在的「牛皮沙」還包括「見咀」村在內。「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而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若用客家話說起來,便成「牛皮石」或「牛皮沙」了,因村民均為客籍之故。村民本李姓,太公最初與謝和曾姓太公自內地南遷本區,初居「沙田圍」,於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至1722年)至此創村,至今十一傳,共二百七十餘年歷史。
至於與其接壤的「見咀」村,則由本地及客籍廖姓村民居住,後者乃於清朝咸豐初年(公元1851年左右)自廣東惠陽坪山北嶺遷來,先往「小瀝源」再遷往該處,至今已有六代,業經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而廖氏宗祠亦於當時建立,(前者源流可見「烏溪沙」之歷史)。該村由於地形關係看來像個咀巴,故村民稱之為「見咀」。
當廖氏遷至該處時,李氏只有幾戶人家,而廖氏則有十多戶,全村當時合共一百五十人左右,李氏村民居於較高處的山上居住,而廖氏則在較低處近海邊定居,雖兩姓祖籍不同,但仍相處融治。可能是村民均相信風水,故建屋時往往均依山的形勢,背山而面海。
至於早年的經濟活動,村民均以務農為主,尤以種禾和花為甚,而漁業則次之,且多為廖姓客藉人士從事居多。戰前,村中子弟多在祠堂中讀書,所收學費不多,或有送米給老師。
戰時,日軍雖對該村並無太大的破壞,但由於生活相當困苦,不少村民逃至別處,留下者為生計,多要賣兒賣女或匿於山中;村民亦有共存有限的糧食,並組織看更團,每更數小時,村民輪流當值,以防賊人偷糧,僥幸並無遭盜賊洗劫,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