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插桅桿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插桅桿」是一條盡是詹姓的客家村,於清朝咸豐二年從大埔船灣分支至此。該村背山面海,村前為昔日的交通要道「圓洲角」,村民因經常看到大小帆桿飄揚的景況,故取村名為「插桅桿」村。1948年以前,新界各村仍未有到戶的自來水之設,因「插桅桿」村出外謀生者眾,又念鄉情,於是一起匯錢回村集資裝置水喉,村中各戶均有水喉設於屋內,令該村成為新界各村落中最早有自來水的村落。

 

在「多石」與「牛皮沙」二村之間,有一條盡是詹姓的客家村,早在清朝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詹氏太公從大埔船灣分支至此,至今已傳七代,歷一百三十四年(連由大埔船灣開村起計,前後若共三百年)。

 

昔日該村背山面海,前為「圓洲角」,而當時「圓洲角」有一渡頭,為海上交通要道,故海面上常有許多船隻停泊及來往,詹氏太公於村中向海眺望之時,常見停看大大小小設有帆桿的船隻,遠看就像插滿了桅桿似的,故將該村取名為「插桅桿」村。

 

昔日村民均以務農為主,其後並有從事建築,由於環境不斷變遷,有不少村民捨農事而往海外謀生,尤以較年輕者,至現在,大部份村民已在外地,村中房屋多租予外姓人;加上「圓洲角」一帶已經填海,不單見不到海,亦無處可插桅桿了。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曾作了一次全新界各鄉村之首創。直至1948年,新界各村仍未有到戶的自來水之設,街喉通常只設於一些大街市,各村村民多用山水或井水,當然不及自來水的方便;可能該村出外謀生者眾,又念鄉情,於是一起匯錢回村集資裝置水喉,遂令村中各戶均有水喉設於屋內,成為新界各村落中最早有自來水的。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