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瀝源」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約在明代萬曆年間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後來陸續遷入吳、楊、鄒、黃姓氏村民,形成一條雜姓村落,由於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加上村民不斷開墾附近土地,於是田地日多,漸漸成為較大的村落。「小瀝源」村與鄰近的「牛皮沙」、「插桅桿、「黃尼頭」關融洽密切,此見於村與村間經常經織起來,一同歡度節日和對付土豪盜賊。
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蔡氏原居深圳蔡屋圍,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至1620年)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該村為一雜姓村落,共五姓,除有廿三世的蔡氏外,還有後期搬至的吳及楊姓人家,最後才來定居的還有鄒、黃二姓,可能是雜姓的關係,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漸漸形成為較大的村落。
該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上下流過,所以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但本區前稱「瀝源洞」,而「洞」所指之範圍較廣較大,而「村」之定義較為細小,是故以「小瀝源」作為該村之名。
其實,昔日其中一條山溪之溪水可以流入村中,對村民極為有利和方便,但是該條灌通村中的溪水現已成乾塘。以往村民將附近土地不斷開墾,於是田地日多,村民均以耕種為主,並有飼養家畜,近世更有不少村民出洋謀生。
以往村中一切喜慶盛事,村民均在祠堂前擺酒慶祝,至多可擺六十圍酒席(每席均用「八仙檯」,即每席供八人應用),現存之大爐灶及大鑊仍可在該村發現。該村中植有一棵已有幾百歲的大榕樹,據知是村民之祖先種下,樹下供奉「大王伯公」,由於位置好,剛好照顧倒全村以及鄰近的「牛皮沙」和「插桅桿」等村。
依照慣例,該村與「牛皮沙」二村均須輪流負責出對聯,於每年農曆新年時貼在「大王伯公」之左右,由此可見兩村異常融治和關係密切。許久之前,附近一帶村落常受地方土豪及盜賊騷擾,於是該村便與「牛皮沙」及「黃尼頭」等村組織起來,合力對付,從此,各村的合作氣氛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