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壆坑」原名「竹壆坑」,因以竹建壆堵塞坑水而得名。全村姓李,祖籍廣東省伍華縣,清朝乾隆年間,其祖先搬至大埔「烏蛟藤」居住,其後一房搬至「作學坑」定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由於各房仍有聯繫,凡舉喜慶祭祖均聚首一堂;至今每年仍有一次總動員往大埔拜太公山,謂之「食山頭」。
日治時期,全村幾為日軍放火燒光,僅餘一間祖屋,當時有不少村民被炸死或餓死的,生還的村民多逃往大埔,和平後才搬回來。至一九七○年代末期,由於政府發展新市鎮,將原村搬往村後的坳背山道,村名仍叫「作壆坑」。
「作壆坑」原名「竹壆坑」,因以竹築壆堵塞坑水而得名,原址本在現今之博康村處,全村姓李,早在清朝乾隆年間,他們的祖先從廣東省伍華縣搬至現今大埔船灣淡水湖附近的「烏蛟藤」居住,其後一房搬至「作學坑」定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也有分支到西貢及九龍坑的。
由於各房仍有聯繫,所以,凡有喜慶或祭祖,都會聚首一堂;每年仍有一次總動員往大埔拜太公山,因總太公葬於大埔,現時仍有所謂「食山頭」,但是,昔日則較為隆重,以往在拜山前一晚,各人便齊集祠堂,用禾草席地而睡,翌日一起出發拜山,由於拜山者往往在千人以上,所以往往用大鑊煮食,坐在地上用大盤盛載食物,約八至十人共食一盤菜。
村民在戰前以種禾為主,兼種蕃薯、栗米等,亦有擔柴及草往九龍城出售;由於該村比較貧困,所以沒有學校或書塾,村中讀書者寥寥可數,即使能負擔者,也要往「曾大屋」或「沙田圍」就讀。
日治時期,全村幾為日軍放火燒光,僅餘一間祖屋,這間屋只是日本人用來存放禾草作為餵馬之用,更慘的還有日軍在四週佈滿地雷,不少村民被炸死,一些則是餓死的。生還的村民多逃往大埔,和平後才搬回來。
戰後,村民用鋅鐵及茅草等簡陋材料建屋,至1950年代末期才改用木材,及後,有錢的才改用磚來建屋,且村民都從事建築業而非昔日的農耕了,亦有小部份從事「磨光」等小工業。至1970年代末期,由於政府發展新市鎮,將原村搬往村後的坳背山道,村名仍叫「作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