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沙田頭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顧名思義,「沙田頭」因位處沙田的起首而得名,村子為一雜姓村落,共有九姓,當中以林姓最早在該處定居。村民主要為客籍人士,自林姓祖先建村至今,已有二百多三百年歷史了。

 

由於沙田頭與曾大屋接壤,婚姻嫁娶亦時有交往;村中本有一所私塾,因房屋失修而停辦,村中子弟乃轉往曾大屋學校就讀。村內並無任何店鋪或旅館,村民以種禾種菜為主,只有數戶飼養家禽。雖然沙田頭是雜姓村,但無分彼此,基本上過著自供自給的生活。

 

顧名思義,該村乃位於這片由沙組成的田之頭,是故得名。「沙田頭」為一雜姓共處的村落,分別由林、陳、劉、李、馮、王、楊、羅、葉九姓所組成。其中以林姓,其次為陳、劉二姓較早定居該處,而戶數亦較多,現今葉氏已無男丁,而李氏人數亦相當少。

 

村民主要為客籍人士,自林姓祖先建村至今,已有二百多三百年歷史了。羅姓村民與「九肚」羅氏同出一源,乃自「九肚」分支至此。約在六十多年前,李氏有四、五子遷出,實行開枝散葉,發展成今日之「李屋村」。至於今天的「沙田頭新村」乃戰時及戰後逃難南來的人士所建,歷史較短,因而並非「原居民」。可惜其他各姓「原居民」對其先人及歷史已不清楚。

 

雖然雜姓而居,但無分彼此,村民以往均以種禾種菜為主,只有數戶飼養豬、牛、鵝、鴨等,基本上自供自給,亦有種植蕃薯等,亦有擔柴及乾草往九龍城販賣。在六十年前,部份村民出外行船,以李、葉二姓居多。村中以往並無任何店鋪或旅館,買賣多往九龍城,即沿「作壆坑」村下路前往,戰前,「銅鑼灣」亦有店鋪,交易可往該處,但持續只兩、三年,日軍到後便告停止。

 

由於與「曾大屋」接壤,而且在獅子山隧道未建成之前,並無公路分隔,因此,婚姻嫁娶亦時有交往;在七十年前,村中本有一所私塾,由林暢華父子執教,後因房屋失修而停辦,村中子弟乃轉往「曾大屋」之貫萬學校就讀,在未轉校前,該私塾並沒名稱,一般所收學費為七元一年,但並非每戶均能負擔,村童八歲開學,課程內容甚簡單,只有讀書和寫字,計數的還要稍後才有。

 

現今林、陳、葉、李、劉之宗祠仍在,部份尚存祭祀用器皿,林氏祠堂內尚有百多年前祖先畫像及照片,可惜,多已殘缺不全。

 

沙田頭鳥瞰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