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龍窩(九肚)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羅氏太公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廣東省南遷,先居於「樟樹灘」,及後因常受海盜騷擾,故向山上發展。該村原名「龍窩」,但後來不時有山狗出現,村民乃認為實非藏龍之地,乃是藏狗之所,故改名為「狗肚」,後以「狗」不雅,再改用「九」代之。九肚山本為一荒地,經羅姓人士努力開懇,終於變成遍地禾田。

 

「九肚」村自立村至今,均為羅姓人家居住,羅氏太公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至1795年)由廣東省興寧縣南遷,先居於「樟樹灘」,及後,由於該處與大埔海接攘,常受海盜騷擾,故向山上發展,乃搬至現址定居。

 

該村原名「龍窩」,但後來不時出現山狗,且發生咬人事件,村民乃認為實非藏龍之地,乃是藏狗之所,故改名為「狗肚」,後以「狗」不雅,再改用「九」代之。「九肚」村太公羅田興公,其子繼勝,生有三子,其一搬往「上徑口」發展,其餘二子--興章及玉章則留居該村,惜兄弟不和,時有齟齬,是故,該村之祠堂亦分兩座。

 

早年,九肚山本為一荒地,經羅姓人士努力開懇,終於變成遍地禾田,禾田是梯田,一級級由山腰至山頂,除種稻外,亦有種菜,此外也有兼養豬及雞等,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甚少有餘量出售,至戰後,男丁多外出工作,女的仍有從事耕作,不過,大部份村民現今已移居海外,特別是檀香山。

 

這條位於著名學府--香港中文大學附近的山崗上之小村,估不到也曾出過一位傑出之士。早在百多年前在村中出生的羅昌,年幼時已隨家人移居檀香山,其後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除學有所成外,更成為清末「百日維新」發起人之一的康有為的東床快婿,這位在「中國近代名人錄」中亦佔了一頁篇幅的古人,足以令「九肚」村民引以自豪。

 

《沙田新聞》 1974年3月15日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