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炭」附近,有三條村是同是姓劉,劉氏祖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由於「馬料」、「拔子窩」已有約二百年歷史,故推斷「落路下」自建村以來,當有二百多年。
在「火炭」附近,有三條村是同屬一太公的,同是姓劉。劉氏太公乃客籍人士,由廣東省長樂縣搬來,至於遷入的年份已很難確定。劉氏祖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由於地方不足,故有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由於「馬料」、「拔子窩」已有約二百年歷史,故推斷「落路下」自建村以來,當有二百多年。「竹枝詞」中有謂:「望見船埋落路下,擔魚男女不停肩。」因此,推斷該村前本有一碼頭,為捕魚者停泊之處,並極有可能將魚獲擔上山上各村落出售,其後,可能因填海關係,因此,再沒有船在該處停泊了。
自劉氏族人從「落路下」往現址發展後,一直均從事耕種,以禾為主,加上田寮遍野,故取名為「禾寮坑」。村民除種植禾稻外,亦有種植菜蔬,間中亦有上山斬柴然後往九龍城販賣的,約在二十年前,村民正式停止農耕工作。「禾寮坑」可能較諸其他兩條從「落路下」分支出來的村(即拔子窩和馬料)建立為晚,至今只傳四代,大約得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建村時居於由泥磚砌成的屋,共五間而只得兩戶,在英國人佔據新界前已建立,至今仍能保存。可能由於生活清苦,村童鮮有受教育的機會,要讀書的也只能前往「火炭」的學機上堂,但即使有書讀的村童,在收割農忙之時也得幫手工作,沒時間上學了,或許是該村的人丁稀少的綠故吧!況且據父老所言,學費不算便宜,亦是阻礙村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吧!
據知,當劉氏人家從「落路下」分支至此時,因該處種有蕃石榴,俗稱「拔仔」,故稱「拔子窩」,是為遍植「拔子」的地方。其後不知是口音問題抑或是取其好意,所以又稱「百子窩」。原址因新市鎮發展所需,政府已收地作建廠之用,故在原村附近另覓新址以作賠償,原村一切已蕩然無存,現在的新址全是排列整齊的二層高新型建築物。雖然新村現有約一百人居住,但是約有四成居民為外姓人。早期經濟和「禾寮坑」等大同小異,以種植為主,並輔以斬柴維生,惜由於政府於七十年代發展沙田新市鎮,村民遂於1976年正式放棄農耕。
位於九肚山上的「馬料」村乃由兩姓人家所聚居,分別姓劉及姓邱。劉氏乃由「落路下」分支至此,至今歷七傳,約二百年左右;較劉氏遲數十年才至此定居的邱氏,乃源自「赤坭坪」,至今約一百五十年。劉氏由「落路下」分支至此,主要是因人口日多,耕地不足;可是邱氏因何會由「赤坭坪」遷居於此,則有二種不同的說法,一為昔日邱氏太公無興趣從事捕魚,因而移居「馬料」以作耕田務農之業,另一說法則為邱姓太公非「赤坭坪」丘姓村人所生,乃其中一丘姓人家討回來的,稍長,不能立足於村中,遂遷往「馬料」,連其「丘」姓也改為「邱」呢。
可能兩姓同屬客家,所以共處仍融洽,另一方面,依客家人之意思,「馬料」即「馬在休息」,因為村後有山,山上昔日有路通往新界以南及較北的地方,而山峰則為平地,每當朝廷官員路經此地,必下馬稍作休息,於是村民稱該處為「馬料處」,其後更被誤傳為「馬尿」。由於該村與「九肚」及「長瀝尾」接攘,因而過從甚密;該村並無祠堂之設,劉氏祖祠仍在「落路下」而邱姓的仍在「赤坭坪」,遇上節日或喜慶才回祠堂拜祭。
村民向來從事耕種,由於地理環境關係,亦有以斬柴維生,由於地處山區,大部份田地不宜種禾,所以多種蕃薯、栗米等,惜粟米之果實甚少,如芝麻般大小,故又稱為鴨爪粟或九尾栗,村民多用以煮糊吃,亦有種植芥菜、白菜和蘿蔔等,因為粗生及易於料理之故。至於肉食方面,村民要在清明、端午、重陽、冬至和新年時才有豬肉吃,其他節日亦只買一斤,更有些向豬肉商賒數的,間中亦有豬肉商上山兜售,但必須預訂。及後,村民亦有種植年桔,戰前時多在過年前餽贈親友,戰後由於越種越多,於是有取去墟市出售,除此,村民亦有種植沙田柚和桔等。
村中並無學校,村童一可往「九肚」讀書,起初只讀古文,四年便畢業,通常只讀不解,至三、四年班才有少許解說,直至六十年前左右始改授漢文、歷史及社會常識等,為全日制,老師質素不俗,但學生求學多不認真,家長亦多持放任態度,所以做成一些有機會讀書的人竟然只交學費而不上學。
《新沙田》 1986年4月10日 |
1920年代的落路下村前,海灣對岸是馬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