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村民本姓鄭,原籍廣東省伍華縣李樹下村,因兵亂天災遷居博羅縣徑心村,後因地瘠民貧,乃於清朝雍正年間(約在公元1730年)再移居現址。
「火炭」已成為今日沙田的工業區了,但是,昔日的「火炭」背為山,前為河,水退時則為灘,故稱「河灘」,又稱「可灘」,依客家話之意即為好的灘,及後因口音問題,被人誤稱為「火灘」,後來更稱為「火炭」,且沿用至今。
早期村民多從事耕種,以種禾及花為主,並有兼種蔬菜、蕃薯和芋頭等,另外部份人更飼養家禽,全部均以自用為主,甚少擔到九龍出售。村中設有私塾,老師是從附近的村中請回來的,所收學費不一,但比較通融,視乎學生之家庭環境而定,附近的村童亦有前來上課的,最多學生時有數十人之眾。
村頭及村尾均設有伯公供奉,以保護全村村民;另外,該村與鄰近的「落路下」、「禾寮坑」、「拔子窩」及「龜地」同拜一個大王爺爺,以祈風調雨順,闔境平安;早期規定一年中共有五次拜祭,分別在新年、正月中、五月、七月及冬至時,均在農閒之際,既是藉此互相聯絡,更望神靈庇佑,五穀豐收。每次拜祭之時,均聚於「落路下」,因大王壇設於該處,且於該處一起吃飯,熱鬧非常,亦可反映出該些村落之關係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