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約源流
九約
九約竹之詞
大圍(積存圍)
田心圍
凹背灣(新田)
徑口(上徑口 下徑口)
顯田
隔田
山廈圍
排頭
禾輋(上禾輋 下禾輋)
銅鑼灣
火炭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河背瀝
龍窩(九肚)
石寮洞
山尾
黃竹洋
長瀝尾
龜地
赤泥坪
沙田頭
作壆坑
沙田圍
多石
灰窰下
茅笪
圓洲角(王屋 謝屋)
小瀝源
插桅桿
十二笏
牛皮沙
大藍寮
石古壟
黃泥頭
觀音山
芙蓉別
茂草岩
老鼠田
南山
花心坑
梅子林
馬鞍山
大水坑
烏溪沙
大輋
石壟仔
麵房

火炭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今日的火炭是沙田的工業區,但昔日的「火炭」背為山,前為河,故稱「河灘」或「可灘」,後因口音問題,被人誤稱為「火灘」,後來更稱為「火炭」並沿用至今。「火炭」村民本姓鄭,原籍廣東省伍華縣李樹下村,於清朝雍正年間移居至此。該村與鄰近的「落路下」、「禾寮坑」、「拔子窩」及「龜地」同拜一個大王爺爺,望神靈庇佑,五殼豐收,反映出該些村落之關係及合作精神。

 

「火炭」村民本姓鄭,原籍廣東省伍華縣李樹下村,因兵亂天災遷居博羅縣徑心村,後因地瘠民貧,乃於清朝雍正年間(約在公元1730年)再移居現址。

 

「火炭」已成為今日沙田的工業區了,但是,昔日的「火炭」背為山,前為河,水退時則為灘,故稱「河灘」,又稱「可灘」,依客家話之意即為好的灘,及後因口音問題,被人誤稱為「火灘」,後來更稱為「火炭」,且沿用至今。

 

早期村民多從事耕種,以種禾及花為主,並有兼種蔬菜、蕃薯和芋頭等,另外部份人更飼養家禽,全部均以自用為主,甚少擔到九龍出售。村中設有私塾,老師是從附近的村中請回來的,所收學費不一,但比較通融,視乎學生之家庭環境而定,附近的村童亦有前來上課的,最多學生時有數十人之眾。

 

村頭及村尾均設有伯公供奉,以保護全村村民;另外,該村與鄰近的「落路下」、「禾寮坑」、「拔子窩」及「龜地」同拜一個大王爺爺,以祈風調雨順,闔境平安;早期規定一年中共有五次拜祭,分別在新年、正月中、五月、七月及冬至時,均在農閒之際,既是藉此互相聯絡,更望神靈庇佑,五穀豐收。每次拜祭之時,均聚於「落路下」,因大王壇設於該處,且於該處一起吃飯,熱鬧非常,亦可反映出該些村落之關係及合作精神。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