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區有銅鑼灣,沙田也有一條名「銅鑼灣」的鄉村,不過兩者並無任何關係。「銅鑼灣」村有邱、何、陳、李、黃、謝等姓,其中以邱姓最早到來以及人丁最多,然諸姓中,只有謝氏建有祠堂。清朝道光十五年,邱氏族人初來並於「擔桿鋪」搭建房屋居住,至十九世紀末,政府擬興建九廣鐵路,村民需因而遷至現址,村民以其地形似銅鑼,故命為「銅鑼場」,當時的華民政務司認為「場」字不似住宅區的名字,故易名為「銅鑼灣」。
香港島區有銅鑼灣,沙田也有一條名「銅鑼灣」的鄉村,不過兩者並無任何關係。該村有邱、何、陳、李、黃、謝等姓,其中以邱姓最早到來以及人丁最多,然諸姓中,只有謝氏建有祠堂。邱姓村民,原為客籍,於三百年前由廣東惠州南來定居,先是聚居於西貢井欄樹一帶,從事務農維生,太公邱基因耕地不足,遂領子孫到本區開荒,亦有往元朗、荃灣等地發展。邱氏族人初來時,乃居於「擔桿鋪」,以茅草及竹搭成房屋居住,時為清朝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
時「擔桿鋪」位於今大圍區火車鐵路與天橋之交界處,至十九世紀末,政府擬興建九廣鐵路,該村所處位置正阻礙了鐵路之鋪設,故村民需向後遷,便搬到現址。搬到現址時,村民以其地形似銅鑼,故命為「銅鑼場」,當時的華民政務司認為「場」字不似住宅區的名字,故易名為「銅鑼灣」。村民以務農為主,至二十世紀初,有部份村民往行船或當兵,至於移居海外的不多。務農的村民多以種菜、禾及蕃薯為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較貧窮者則需擔乾草、柴及炭往九龍賣。
六十多年前,銅鑼灣山路近今偉華園處曾有一店鋪名陳發記,經營糖果、餅乾、火水及油等雜貨,可惜於日軍入侵時被炸掉。該村並無學校,村童如能負擔學費的,亦只往「曾大屋」、「積存圍」或「排頭」求學,但是,有經濟能力讀書的實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