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頭」村的開村祖為廣東省伍華縣人藍勝昌,由他發展至現今,共七代人,前後約共百餘年。藍氏在定居後不久便逝世,其妻再嫁與一丘姓男子,所以排頭村內有不少丘姓村民。
昔日村民主要從事耕種並飼養家畜,亦有以斬柴作副業;因村子臨近海傍,在九廣鐵路及大埔公路未建成前,村民亦有從事捕魚工作。約在1930年左右,村民於祠堂中設立私塾,名為啟文學校,並從內地聘請老師前來授學。在藍玉祥與藍玉乾時期,排頭村與各村關係漸密,其中更與銅鑼灣、上禾輋及下禾輋合組成「四大皇宮」,每年均有一次聚宴。
在百多年前,有藍姓人家從廣東省伍華縣南遷至今「深井」處定居,後經一場風雨,房舍被毀,隨父至「深井」的藍勝昌毅然離開,攜同妻子及兩名兒子(玉乾及玉祥)來到現址開墾,成為該村第一代人,由他發展至現今,共七代人,前後約共百餘年。
至於藍氏太公為向選擇該地已不可考,不過可能由於近海之故,而且背靠大山,正是背山面海,不失為一風水佳地,況且,肥沃的土地,已被其他較早落籍的村落及其村民所擁有了。另一個未經証實的推斷,可能由於「上禾輋」亦為客籍藍姓人士所創及居住,故居於該村旁或許可避免其他早已立村的村民所排擠。
藍氏太公於此定居後不久便逝世,其妻為著撫養兩名孤兒,及免別人欺侮其孤,故再嫁與一丘姓男子,就是這綠故,「排頭」村內也有不少村民是丘姓的。村民有從事耕種、飼養家畜,所種的以禾及菜為主,養的亦不外為豬、雞和鴨等,還有斬柴作副業的;早在九廣鐵路及大埔公路未建成前,當時沙田海還未經填海工程,故村民亦有從事捕魚工作,因村位於海傍之故,但在填海之後,則反而多了土地作耕種之用。亦有村民往西貢三杯酒或大埔新娘潭等地買魚回來,然後擔往山上的村落出售。另外,村民捕魚的方法倒也特別和有趣的,乃利用一小舟,艇旁置一木板斜插入水中,當魚游近或被趕至木板時,便會跳躍出水面而跌落艇中,村民稱此種捕魚的小舟為「跳白艇」。
及至生活漸趨穩定之時,村民於1930年左右,開始聘請老師回來,於祠堂中教授村中子弟,均從內陸請來,以教授漢文為主,亦有兼教自然、常識等,依級別分為六斑,約為小學程度。開學時,學生需拜孔夫聖人,並需自己將檯和椅搬到祠堂上課,學生為數二、三十人,所有學費作為老師薪金(月薪約三、四十元),這間名為啟文學校的私塾,就是戰後設立的排頭公立小學之前身。可是首次在村中教授英文的並非甚麼老師,而是於戰後義務教授沙田火車站附近村民子弟的兩位車站站長之一的李翰其先生,但為時僅數月。
據知,在藍玉祥與藍玉乾時期,由於與別村有婚姻嫁娶之故,與各村關係亦漸密了,加上與「銅鑼灣」、「上禾輋」及「下禾輋」同拜位於「上、下禾輋」間的大王爺爺,遂更加深了四村的關係,他們更合組了「四大皇宮」,且每年均有一次聚宴。
今天的排頭村,雖然還可見不少的舊村屋存在,但亦有不少於日治時受破壞,其中丘姓村民於日治期間死傷的還要比藍氏的多,尚幸為紀念藍玉祥和藍玉乾的兩所祠堂仍然存在,為該兩兄弟的子侄所建,據知,當時還特別請專人而並非村中兄弟前來興建,另外村料方面,磚及細瓦片乃購自沙頭角,大瓦片則來自內地,而所用之木材亦是來自東江的,一切設計及粉飾亦經專人負責,頗別具心思,足見藍氏是如何重視中國傳統的「孝」之表現。
|
|
《新沙田》 1978年1月7日 |
《新沙田》 1987年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