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廈圍建於十九世紀中葉,創建人為曾貫萬,所以又稱「曾屋」或「曾大屋」。曾氏祖籍廣東省,年少家貧,遂南下新安縣沿海謀生,最後白手興家,成為巨富,在光緒年間得「誥授奉直大夫」一銜,成為朝廷官員。
清道光二十八年,曾氏在瀝源覓得風水佳地,建成一座佔地六萬餘方呎的中國式青磚堡壘房屋──曾家大屋,大屋以堅實的青磚砌成,興建工程歷時二十年多年。曾大屋乃一獨立的圍村,是粵東客籍大屋的一種典型建築,圍的四周分別設有砲樓、更樓、開有槍孔及瞭望孔,防禦盜賊。圍的入口、門頂、門閂、門鎖、鐵門均設計講究,防衛功能極佳;廳堂內懸掛多幅匾額,盡顯家旅的氣派。
「山廈圍」,建於十九世紀中葉,創建人為曾貫萬,所以又稱「曾屋」或「曾大屋」。曾貫萬,別號三利,生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乃客籍人士。曾氏年少家貧,得悉新安縣沿海工商業繁盛,所以與兄輝賢,南來謀生,時年僅十六歲。初在茶果嶺一帶作石廠伙夫,後赴筲箕灣一帶獨資經營打石工作,設三利石廠,且兼營販賣淡水予沿海船戶,獲利甚豐。
據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修筲箕灣天后宮時所立之「天后行宮古廟碑記」中所載:「曾三利題銀三拾大員」、「……三利廠……以上各助多銀壹大元」。他的襄助,不單是最多的,而他本人更是是次盛舉之總理,足見他當時之財勢了。據說,當曾貫萬仍在筲箕灣一帶營商時,恰巧有海盔劫得某漁船鹹魚十六甕,於登門求售時,曾貫萬就悉數買下,後來發現鹹魚之下,全是金銀,幸運地得到這大量意外之財,正是錦上添花。
成為巨富後,曾家就買田置業,終於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在「瀝源」(今沙田獅子山公路旁)覓得風水佳地,於是便向「隔田」村購得該幅山地及田畝,並耗時達二十年,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建成一座佔地六萬餘方呎的中國式青磚堡壘房屋──曾家大屋。
據說部份工程人員,是特別由伍華聘請前來協助、設計和建造的,所以具有伍華客家屋宇的形制,而大屋是用堅實的青磚砌成,青磚是由昔日「隔田」村窰廠所燒製;經百餘年來的風雨,圍牆仍然堅實如故,實屬難得。「曾大屋」之建築在該處,因其背向山而面對農田以及在較遠處的海,正好銜接著一條「龍」似的風水地,山為龍頭,屋位於龍脈,農田與海則為龍尾,據稱此一形勢會替村民帶來好運。
「曾大屋」乃一獨立的圍村,呈長方形,共三進,圍內分上、中、下三廳,各為一進,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分隔,而這三個廳,又稱為三楝,上下兩進與左右兩橫屋相連,構成一座棋盤形的院落,正是粵東客籍大屋的一種典型建築。圍的四角有砲樓和更樓,城牆上開有排列整齊的槍孔及瞭望孔,目的是作為防禦盜賊之用。
圍的入口,有三個大門,門頂作圓拱形,其中以中門最大,上有麻石橫匾,刻有「一貫世居」四字,門閂由十一根粗大的酸枝木及鐵枝製成,並加上門鎖和重千斤的兩扇鐵門,防衛功能極佳,由於經過百多年風雨侵蝕,現已殘破不堪了。中廳又名正廳,為款客之所,廳門上有「大夫第」木匾,因為曾貫萬在光緒年間曾納粟捐得「誥授奉直大夫」一銜,成為朝廷官員;此外,下有「祥徵萬福」石匾。越過門檻就是「曾氏家族議事廳」,若是家族有要事商討,便會在此聚集開會,廳中掛有「開基十六世祖貫萬公遺像」的油畫及「祖妣曾太母朱氏宜人遺像」的木炭畫,夫婦倆人均穿清朝衣飾,居高臨下之勢,仿如俯視廳中各人一切言行。
除此以外,正中有木刻壽屏十二幅,全係凸字雕刻,為一些達官貴人所送的,為恭祝曾貫萬八十一歲壽辰的,時為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壽屏的頌詞,是由翰林院戴洪慈所撰,並由著名書法家黃家端所書,而且亦是由當代名雕刻家所刻的。屏風的右上方,有「文魁」木匾,刻有曾蘇於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寅午科鄉試中第九十五名舉人。
當「曾大屋」建成後,曾家在「瀝源」相信仍是富甲一方的。根據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修車公廟碑記」所載:「曾貧萬銀三拾員」。在整個碑文中可見,曾貫萬的捐助乃是整個「瀝源」之冠,另外於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捐款興建大埔廣福橋一事,他個人名義之資助即相等於整個「瀝源」,其時所立的一塊碑文──「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有載:「瀝源九約捐銀伍大員曾三利祖捐銀伍大員」。
曾氏家族除了捐款資助興建廣福橋外,更於二十世紀初發起建造連貫沙田海(今城門河)兩岸的大涌橋,據「創建沙田瀝源大涌橋碑序」所載:「我瀝源海口之大涌也,內為眾潦之奔騰,外則海潮之泛濫,車馳馬騁,自各冠蓋遊行;隴畝山林,不少農樵來往。但恨沙灘水漲,感沒頂難過,風雨波揚,赤身莫渡,幸賴同鄉善士……雖經營之匪易,喜告竣工落成。」終在1915年落成的大涌橋,除政府資助一千元外,其餘費用,多由曾氏村民報效。
《新沙田》 1979年12月8日 |
《新沙田》 1977年11月21日 |
恭祝曾萬貫八十一歲壽辰的屏風 |
《沙田新聞》 1972年12月20日 |
早年「山廈圍」全貌 |
山廈圍的中門 |
四座炮樓之一 |
曾大屋外貌 |
圍內的大夫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