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 民康會在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協助下,於馬鞍山區的學校及商場舉辦香港常見岩石礦物展覽,並於馬鞍山體育館舉辦講座,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吳國材博士介紹地質演變與礦石的關係,著名地球物理博士Dr. Frank Collar亦到場支持。
|
|
2006年4月 民康會計劃設立馬鞍山礦石展覽館,並就設館一事,邀請前拓展署工程師李曉池博士提供協助。李博士提出在香港設立地質公園的概念。經討論及實地視察後,大家同意合作在香港推動設立地質公園,並選定白石陸岬為中心,對珍貴稀有的地質遺跡加以保護。
|
|
2006年7月 民康會一行20多人到訪南京,先後拜訪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以及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諮詢專業學術意見。
|
|
2006年9月 出版《南京古生物考察團考察報告》,總結行程與考察成果。 |
|
2006年9月 前往武漢拜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江風教授,請教相關專業學術意見,並邀請李教授到港考察,以及協助編寫在本港設立地質公園的研究及建議書。
|
|
2006年10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江風教授專程訪港,與前拓展署工程師李曉池博士及楊祥利先生考察了白石陸岬、萬宜水庫、海下灣、西貢郊野公園、赤門海峽、荔枝莊、吉澳、馬鞍山礦場遺址等地質遺跡點。
|
|
|
2006年11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江風教授率領規劃組,成員包括喻繼軍副教授、張麗琴副教授、唐家耀副教授、方世明博士、朱江洪博士、龔建博士、程馳碩士等一行八人,由武漢到香港進行了全面的、有系統的野外考察,經研究後訂出「一個中心,三個景區」大都會地質公園的規劃概念。
|
|
2006年11月 舉行巡迴展覽推廣在香港設立世界地質公園。 |
|
2007年1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顧問專家趙遜博士應邀訪港,在李江風教授陪同下參觀香港地質遺跡、重要地貌景觀、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和各種設施。趙遜博士對香港地質遺跡予以高度評價,並親筆為西貢六方柱狀節理題辭。 |
2007年6月 出版《倡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建議書》,建議政府採用「一個中心,三個景區」的規劃模式建構地質公園。 |
|
|
2007年6月 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利黃瑤碧樓舉行創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發佈會,代表包括左至右:麥謝巧玲校長、黎乃棚校長、伍世良教授、李江風教授、楊祥利先生、李曉池博士、黃戊娣太平紳士、吳振揚先生、楊開將校長。 |
|
2007年7月 向特區政府遞交《倡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建議書》,並獲回覆,表示正研究有關建議。 |
|
2007年6月 發佈會後,中國著名地質專家學者李鳳麟教授、王秉忱教授、陳安澤教授、孫衛國教授及馮偉民來港考察地質地貌景區。 |
2007年12月 出版《香港「六方柱狀節理」岩石地質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究報告》。 |
|
2007年12月 立法會張學明議員在立法會就「創建新界東部地質公園」提出動議,李國英議員提出修正議案,並獲得大比數通過。經進一步修正的議案如下﹕
|
|
2008年2月 環境局就「地質公園」一事回覆立法會表示,已開始研究新界東的地質地貌是否符合國家地質公園的要求。
|
|
2008年3月 沙田區議會成立地質公園工作小組,跟進在香港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馬鞍山礦場歷史徑及編制教材套事宜。
|
|
|
2008年10月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在新界東部沿岸設立涵蓋特殊岩石群及地貌的地質公園。 |
|
2008年11月 李江風教授再次來港,接受無線電視《新聞透視》的訪問,並就在香港設立地質公園一事,提供意見。 |
2008年12月 傳媒報導政府敲定地質公園2個景區、8個景點
|
|
2009年1月 我們經研究後發現政府的方案未能符合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因此在原有建議書的基礎上,編定《倡建全球首個世界級大都會地質公園建議書》。
|
|
2009年11月 正式成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為「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
2011年9月
獲接納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成員,更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2015年11月
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於201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地質公園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