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掌故
沙田一名的源起
瀝源與香木
望夫石
清初遷界對瀝源之影響
瀝源之地理環境及其經濟關係
瀝源村民的日常生活
瀝源對外交通及買賣

瀝源與香木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地方掌故

沙田瀝源曾盛產香樹,據《新安縣誌》記載:「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由於以香木製成的莞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所以瀝源的香樹與大澳和官福的食鹽、大步的珍珠,成為當時香港的三大經濟支柱。

 

當時,「瀝源」村民將香木,經紅梅谷登山過望夫石腳,越獅子頭,逶迤而下黃大仙,這條路是當時運香木的古道。首先運到尖沙頭的香埗頭,再運到香港村,再用船轉運至廣州,最後抵達江浙蘇松等地發售。但自清順治十八年,厲行「遷海政策」後,香業因此而逐漸衰落。

 

 

「香港」何以得名,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一個說法,乃是與香木有關的。這種香木,一般通稱莞香,原產於安南北部,後移植廣東,而這種香木最適宜於堅實而瘠的黃土中生長,此類土質,以今日香港寶安縣及東莞縣一帶地方最多,而種得的香樹亦是最佳的,因此自明代至清初,此等地區均有盛產。

 

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三)所載:「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在「瀝源」所盛產的香木,與大嶼山沙螺灣所出產的一樣,均是先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香埗頭(此碼頭因昔時運香而得名),然後再用小艇運往香港村(即今石排灣),再轉乘艚船(俗稱大眼雞)運至廣州,再行銷長江流域及江、浙各省等地,由是這個運香木的海灣以至整個島,就被稱為「香港」一了。

 

 

王崇熙之新安縣志對香木之記載

 

 

為何香木會行銷各地呢?原來香木這一種樹,又名古蜜香樹,有很多蕊汁,味極香,將蕊汁收集起來,可以凝結成一塊、一段甚至一團的香料;至於用香料之法,不是擦或燒,而是隔水煎的,水滾時蒸氣上升,香料在其中,而香氣乃隨熱度而發揮,香味特別清冽,由於其香氣馥郁,沁人心脾,一香在宅,實在滿屋清涼。

 

據說,從前京師及蘇杭等達官貴人、皇室貴族,莫不爭購香木,至是香木身價名貴,等於黃金一樣。因此,在當時種植香樹便形成一種極重要的經濟活動,不少居民均賴以此為生計。就如眾所週知而現今仍尚存的「曾大屋」,其一帶於昔時乃是種植香樹的地方,可惜於清初時朝廷下令沿海居民北遷,村民被逼斬伐香樹,然後北徙;及至復界後,不單種香樹的技術已失,就連老香樹亦已遭斬殆盡,村民遂不能靠此維生,種香業乃告衰落。

 

當時的情況,可見於屈大均之廣東新語(卷廿六),內有以下的描述:「自離亂以來,人民鮮少,種香者,十戶存一,老香樹亦斬刈盡矣。今皆新植,不過十年二十年之久,求香根與生結也難甚。」

 

 

昔日「瀝源」盛產的香木,今日的沙田已不復見,只剩一昔日村民將香木磨成香粉的地方 ──「香粉寮」,本來在數十年前,尚有村民在此間將皮脆而有膠的香膠樹的皮和樹肉,靠水力春磨成香粉,以搓線香,用作祭祀之用,可是,時至今日,皆成歷史 陳 跡了。

 

《新沙田》 1979年5月1日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