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水源
馬鞍山的社區發展
香港的早期移民
馬鞍山的客家村落
馬鞍山的本地村落
馬鞍山的漁村
馬鞍山礦業發展簡史

馬鞍山的本地村落

首頁 > 鞍山歲月 > 《鞍山歲月-小城今昔》 > 木本水源

據清.嘉慶《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記載5:「山腰有田數十畝,久廢,今復有家居者」,相信指的就是溫姓馬鞍山村(圖2.12)。原居民代表溫容生先生表示馬鞍山村為本地村落,溫氏祖先於1883年從廣東新會遷至西貢區大埔仔,子孫繁衍漸多才分遷到樟木頭、馬鞍山、蠔涌、長徑(又名長庚)及大藍湖,祖墳仍留在馬鞍山的昂平。

 

馬鞍山村位於海拔180至220米的一處小河谷,即大水坑其中一條支流的中游位置,鄰近馬鞍橋,北接今天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馬鞍山郊野公園管理站,南臨廢棄了的鐵礦場。居民以務農為生,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及芋頭。但馬鞍山村因四周山坡陡峭,表面徑流迅速流失,導致水源不足影響生產,居民有時會因爭水灌溉而發生糾紛。除水源不足外,馬鞍山村的土壤條件以及交通便捷程度亦不及烏溪沙村,所以為了幫補家計,很多居民都鋌而走險,偷採鎢礦售賣。據原居民代表溫容生先生透露:「馬鞍山不但有鐵礦,還有鎢礦,我們因為耕地少,只能偷挖鎢礦幫補生計」。

 

昔日的馬鞍山村因臨近礦場,所以時常與大公洋行發生磨擦及糾紛,回憶往事,溫容生先生半怒道 :「礦場佔用我們的土地,大公洋行只賠償幾萬塊錢了事,村民人均僅得50塊而已」。

 

溫容生先生憶述,昔日馬鞍山村有22間以青磚和瓦片建成的傳統村屋(圖2.13),依山而建,面向馬鞍橋。但現今原村大部份土地已售予地產商,屋宇亦全被清拆,雜草叢生,正等待政府批准在原地重建小型屋宇。

 

 

    

1977年                                                        2012年

圖2.12 馬鞍山村原址今昔變遷6

 

 

 

    

 

    

 

    

圖2.13 馬鞍山村荒廢的村屋(2003年)

 

 

5饒玖才(2012)。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新界(pp.270-276)。香港:天地圖書。

序言
驀然回首
木本水源
衣食住行
鞍山斗室
風雨同舟
鞍山蒼蒼
時代巨輪
展望將來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