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寫
訪問馬鞍山鐵礦場工程師小林隆之先生
陳炳釗先生:規劃沙田的心路歷程
香港獼猴
沙田區九約十年一屆乙酉年太平清醮

香港獼猴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專題特寫

香港有很多野生動物,諸如野豬、穿山甲或黃麖等,但人們若要在野外找尋牠們的蹤跡,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然而有一種野生動物,卻活躍於人群之間,為人們帶來樂趣、也帶來煩惱,牠們就是野生獼猴,即人們俗稱的「馬餾」。

 

從 1819 年出版的《新安縣志》及 RobertSwinhoe 於 1870 年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可知道 , 野生獼猴在香港境內棲息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 其後 , Glover M.Allen 博士把這些猴子界定為「恆河猴」 ( Macaca mulatta ) 。 1947 年,香港大學教授 G.A.C. Herklots 在大潭水塘、太平山頂及深水灣山谷等地方,分別發現獼猴的蹤跡,他認為這些獼猴應乃原始野生獼猴的後代。現時,一般相信這些原始野生獼猴因市區發展,而在港島的林區中消失。

 

 

 

牠們仨:恆河、長尾與西藏短尾

 

獼猴是繼人類之後分佈最廣泛的靈長類動物,主要在亞洲地區活動,只有一種稱為「蠻猴」的獼猴在非洲及歐洲地區發現。獼猴具有很強的適應力,能夠在任何環境中生活,在熱帶雨林、落葉林、溫帶林、沼澤紅樹林、沙漠邊陲、海邊、高地、樹林,甚至是市區,均可發現牠們的蹤跡。香港現時共記錄了三個獼猴品種,分別為「恆河猴」、「長尾獼猴」及「西藏短尾猴」(又稱「藏酋猴」),當中以「恆河猴」的分佈最為廣泛,據統計,現時在香港現境內生活的獼猴中,有接近七成屬於「恆河猴」。

 

恒河猴                        混種                                         長尾獼猴

 


罕有的金色獼猴                      西藏短尾猴(藏酋猴)

 

 

水塘、馬錢與猴獼


現時 九龍山,即金山禾獅子山郊野公園一帶, 是野生獼猴的主要棲息地,然而那裡的猴獼 ,並非原始野生獼猴族群的後代,牠們的繁衍始是在 1910 年前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引入,及其後放生而成。

 

九龍水塘

 

 

 

 

 

 

 

 

馬錢

 

 

1913 年,新界區第一個水塘──九龍水塘正式落成,在興建水塘期間,有人發現水塘附近長有許多名為「馬錢」的小灌木。「馬錢」是香港四大毒草之一,果成熟時如小桔,誤服可以致命,然而,獼猴本身卻不會受「馬錢」蘊含的毒性所害,「馬錢」的果實更是獼猴鐘愛的天然佳品。

 

那時,因憂慮「馬錢」的果實掉到水塘中令食水染毒,於是有人提出以放生獼猴的方法,讓牠們吃掉生長在水塘附近的「馬錢」,確保食水安全。經此放生後,這些獼猴便開始於九龍水塘一帶生活,至今更已繁衍成一個數目龐大的族群。所以,放生獼猴與當時興建水塘有密切的關係。

 

 

 

 

 

 

 

 

聚族生活好處多


獼猴是聚族而生活的動物,聚族生活是牠們的自然本能,一個獼猴族群一般有八至二百隻獼猴,這種生活方式對牠們來說是一種有利因素。自從數隻獼猴被放生在九龍山的水塘區一帶生活後,短短數年間便已經開始了聯群而居的族群活動。聚族生活:

 

•  可增加警覺力,抵禦敵人的侵害;

•  有更多機會繁衍後代,達至生生不息;

•  成員亦可互相學習,提升求生和覓食的能力;

•  保衛族群本身的資源,

•  易於照顧同一族群內的幼小獼猴。

 

阿跛族

 

 

 

離群的猴子間中會在市區出現,牠們會向人乞討食物,但一般都不會傷害人類。

 

 

獼猴社會的「優勢等級」和「族群優勢」


獼猴族群是個充滿競爭的等級世界。在「多雄性」獼猴族群內存在著「優勢等級」,地位較高的雄性獼猴,有選取食物和交配的優先權,而同等地位的雌性獼猴亦可享有同等的特權。要成為一族之首,取決於獼猴的身軀是否龐大強壯,以及其性格是否富侵略性,一般族群的首領多為雄性獼猴,但亦有少數族群以雌性獼猴為首。

 

至於「族群優勢」見於兩群猴子碰頭時所得出結果,兩族對壘,較龐大的族群一般佔優,但最後誰勝誰負,亦取決於族群內具攻擊力的雄猴數目,所以規模較小的族群也有勝出的機會。族群多數喜歡靜悄悄的移動,而成員就會緊隨領袖其後。

 

 

猴歸何處


雌猴自出生後,便會忠於其所屬的族群至死亡;低等級別的雄猴,長大至四至八歲,可能會選擇離開族群,嘗試加入其他族群,目的是要找尋更佳的覓食地方和更多的交配機會,但試圖投入另一族群的獼猴,很多時都會被該族群內兇惡的雄猴所驅趕,最終被孤立而成為游離分子,單獨而行,成功與否,卻不在一己掌握之中。因此,間中在西貢、新娘潭、元朗八鄉、大欖等地,甚至是市區,發現一些單獨的獼猴,這些可能是低級別的雄猴。

 

 

 

攻擊威嚇                                 顯示牙齒是威嚇的行為       準備攻擊

 

 

打鬥


獼猴生活點滴

 

巢域

 

巢域是指靈長類動物族群日常活動所覆蓋的範圍。獼猴的活動領域並不固定,牠們不會保衛及佔據一個固定的地區,事實上,一個族群的巢域是可以與其他族群重疊。巢域覆蓋範圍往往受環境影響而有所變更,諸如食物的供應或其他存在族群的制衡等。

 

在香港,不同的獼猴族群的巢域範圍由 0.32 至 1.8 平方公里不等,而總範圍則可達 2.15 平方公里。香港九龍山獼猴的種群密度,由約為每平方公里三百二十六至三百四十隻不等。

 

 

 

覓食


獼猴是素食者,植物是牠們的主要糧食,如果實、種子、根部、花蕾、草、嫩葉、藻類及菇等;牠們間中亦會捕食昆蟲或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蜘蛛、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等。其中長尾獼猴懂得捕食螃蟹,所以牠們又稱為「食蟹瀰猴」。

 

對於新的覓食地點,獼猴有很強的記憶及學習能力。在香港,獼猴平日約花上百份之三十的活動時間來覓食。牠們有時會從山邊挖出小塊泥土放入口中,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大概牠們為的是補充礦物質,或中和一些阻礙消化的植物毒素。

挖食泥土

 

 

 


繁殖交配

 

每年的十月至翌年的三月是香港獼猴的交配季節,在這期間,獼猴會換上新毛,性徵也會變得腫脹並轉為紅色,有些瀰猴甚至連臉部也轉為紅色。一隻雄猴可與多於一隻雌猴交配,地位較高的雄猴享有交配優先權,地位較低的只有等待,或轉移到其他族群找尋機會。固定配偶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九龍山也曾出現一些有固定配偶的獼猴。

 

固定配偶


 

懷孕與生長

 

獼猴的懷孕期約為六個月,一年中,第一隻獼猴嬰兒通常在四月出生,六月是出生的高峰期,由此得知,交配的高峰期為去年十二月。到了九月初,一年中最後一批獼猴嬰兒也在此時誕生。由於仍在授乳期的雌猴多會避開交配活動,所以每年的出生率一般會出現變化。雌猴一般到了十六歲時便會停止生育,而雄猴則一生也可有生殖能力。

 

香港獼猴族群的出生率約為 50% 至 81% ,新生瀰猴的性別雌雄數量為一比一,初生獼猴的死亡比率約為有 35% 。導致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夭折、巢域狀況不理想、獼猴爭鬥、或在的大埔道上遇上交通意外等,一般而言,能夠生存至兩歲的小猴的存活率則較為穩定。獼猴一般到了七歲便會完全發育至成年體型,而成年雌猴的體型大約小雄猴五份之一。

 

在發情期的雄猴 發情期的雄猴,臉部現紅色。

 


梳毛捉蝨

 

是成年猴子之間一項重要的交往活動,具凝聚族群的作用,這現象尤其常見於一些有交配行為的獼猴;而少年獼猴大多喜歡嬉戲玩耍。

 

梳毛捉蝨 嬉戲玩耍                藏酋猴正以「長者」身份檢查長尾獼猴的嬰兒

 

 

守護工作


當獼猴族群停留在某處時,大部份成員都會隱藏在草叢中。地位較高的雄猴多數位處樹上,負責監察的工作。平時只有少數慣常接近人類的猴子會走出草叢中活動,而這些猴子多為雌猴和青少年期的幼猴,當有人前來餵飼,隱藏在草叢中的獼猴才會走出來取食。

 

晚間,九龍山的獼猴多在本身熟悉的草叢中渡宿,只有數隻地位較高的雄猴留守在樹上監察情況,一些接近成年的雄猴,為了學習保護族群也會追隨在樹上看守。

 

 

壽命

 

獼猴成長至十八歲時,其面部痕跡及遲緩的行動,呈現進入老年期。在野外生活的獼猴大多只能活至二十五歲左右。

 

導致獼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疾病感染及遇上交通意外,一般而言,獼猴甚少因打鬥致死。 1992 至 93 年間,在大埔道上便有八十宗獼猴慘被汽車撞死的記錄,牠們往往被餵飼猴子的人吸引,逗留並活躍於交通繁忙的大埔道兩旁而被車撞死。

 

因交通意外死亡

 

 

獼猴媽媽好

 

在獼猴社會中,母猴與小猴之間的關係異常密切。無論何時何地、進行甚麼活動,母猴都會抱小猴於胸前,以恆河猴為例,母子的接觸率,由於小猴初生時的百份之一百,至八個月大的百份之二十。相反,雄猴只會間中與小猴接觸,目的僅為向外界展示其父子關係,其餘大部分時間,對小猴都不加理會。雖然小猴到了六個月至一歲便會斷奶,並以一般食物作為糧食,但母子的關係仍然十分密切,並一直維持至小猴四至六歲為止。

 

 

 

 

年青的雌猴抱著已死去的初生幼猴,依依不捨,盡顯母愛。

 

 

九大家族 「亞跛」叱吒馬騮山


約在 1930 年 ,一群由二十至三十隻獼猴,由一隻強壯的雄猴帶領,組成了九龍山上第一個獼猴族群,名為「大代」。至 1940 年代 ,部份弱勢猴群因缺乏競爭能力,遷移至鄰近的鷹巢山去,並成為筆架山北面山坡上的獼猴原居民。

 

二次大戰期間 ,九龍山大部份樹木被砍去作柴薪及建築材料,猴群因而失去棲息和覓食之所,各散東西,當中一些獼猴更不知所蹤。大戰過後,政府大力植樹造林,獼猴得以重現於九龍水塘區一帶,這些獼猴全為恆河猴。

 

50 年代 ,據說當時有行船的香港海員,於退休後,把以往在船上飼養的五隻長尾獼猴放生到「馬騮山」。這些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獼猴,開始與恆河猴雜交,令九龍水塘區一帶的猴群血統產生了變化,形成現時的混種獼猴。

 

60 年代 中期,又有人在九龍山上放生一對約四至五歲的西藏短尾猴(藏酋猴)。據說牠們是一個中國大陸的雜技團的成員,後來不知為何被遺下了在九龍山。這對獼猴為一雌一雄,雄猴頗具侵略性,但於 1979 年便失去了蹤跡;雌猴則於 1986 年一宗交通意外中不幸死去。牠們育有一隻雌猴「肥婆」。「肥婆」曾為一獼猴族群的領袖,組成了「肥婆族」,但牠一生由於未能遇到同類雄猴而未有繁殖出下一代,最終在 1995 年老死於九龍山上。

 

 

70 年代 初期,九龍山已有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隻獼猴,牠們組成了數個不同的族群,並活躍於水塘及健身徑一帶,一隻健碩強悍的雄猴「亞跛」亦在此時誕生,牠被稱為「亞跛」,全因少時經歷多次打鬥而失去了兩隻手指。 80 年代 開始牠組成了「亞跛族」;及至90 年代 ,更發展成約有一百八十隻獼猴的超級巨型族群,叱吒於馬騮山,「亞跛」堪稱為「一代猴王」。直至 1995 年,「亞跛」老死時仍坐擁領袖之位,在獼猴社會裏是很罕見的。

 

 

亞跛

 

 

 

 

現在 ,九龍山一帶總共有九個獼猴族群,為了在有限資源爭取更多利益,牠們經常發生磨擦。

 

族群 可尋地點 數目
孖指 金山 170-190
高腳七 金山 130-150
大舊 金山 100-120
超人 金山 100-120
肥婆 金山 70-90
傻兵 金山 110-130
湊仔公 獅子山 100-120
喍喍 獅子山 50-60
喳仔 獅子山 80-100
外圍雄猴 全部 50-60
  總數

960-1140

 

猴王--孤兒仔
猴王--大舊
猴王--大賊
猴王--高腳七
猴王--杰杰
猴王--牛仔

 

一個關於「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傳說

話說 ……


「叩頭仔」曾經是領導「大舊」族的猴王,某日他遇見一隻屬於「亞跛」族的雌猴「靚女」,他對「靚女」一見鐘情,為了能接近「靚女」,牠毅然捨棄牠的族群而跟隨「亞跛」族,可惜「亞跛」族有太多慓悍的雄猴,根本不容「叩頭仔」接近,「叩頭仔」漸漸被孤立並離開了九龍山這個根據地,而牠在其原有族群的領導 地位亦很快被另一雄猴「大舊」所取代。

 

遊人曾於 1992 年遇見「叩頭仔」在城門郊野公園一帶活動,牠卻於每年的交配季節返回九龍山並貼近「亞跛」族群,希望能找到與「靚女」的接觸機會。可是事與願違,數年後「叩頭仔」終於黯然離開了九龍山,從此沒有人再見到「叩頭仔」在「靚女」附近出現了。

 

叩頭仔                      靚女

 

 

 

 

 

 

 

 

                                

資料來源:

黃始樂 (2001) :香港獼猴。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之友會,商務印書館 ( 香港 ) 有限公司。 
內容及圖片獲漁農自然護理署批准引用。


人物專訪
沙田第一
沙田故事
地方掌故
專題特寫
九約源流
年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