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情
回望礦場
開墾礦場路
一代炮王
血汗見證
生活點滴
越洋工程師
女人禁地
為人所尊-張渤老師
我們的童年
唯一的交通車
八十年代的蛻變

血汗見證

首頁 > 鞍山歲月 > 《馬鞍山風物誌:鞍山嵗月》 > 當年情

「開明山」、「去山皮」─早期都以人手操作各項開礦程序
荒涼之地
「開明山」、「去出皮」─早期都以人手操作各項開礦程序
工人正為選礦廠建造地基
下斜坑纜車安全規則。
現時殘留在坑道內的:114坑道車運輸路錢及通風系統圖。
電動火車頭的後備電池
滿載礦石的電動火車正向選礦廠推進
隧道內的臨時辦公室
設於礦洞內的水泵,將積存的水泵走
人手控制卸礦斗閘門
設於礦洞內的辦公室
鐵礦石卸落垂直井(用於較永久車軌的車斗類型)

不竹人來到香港謀生,為了生計,不理礦場的工作難苦,收入低微,每天只有大約一塊錢,也到山上工作。1949年,國共內戰到了決定勝負的關頭,國民黨潰敗,並向台灣撤退。礦煬的工頭當時到了廣西和湖北一帶招工,約有四百多名國民黨伍運人為了找尋安身之所,便來到燛鞍山礦場工作。也有的是在礦場工作後,再引薦同袍前來的。不少從國內逃難來港的人包括富有人家,由於家破人亡,財物盡失,為了糊口,也只得到山上幹此粗活。當時礦工每天的工資部份作為伙食費,部分為工頭扣起。能夠賺到的金錢實在很少。

 

當時香港人浮於事,要求取兩餐一宿也不是易事。故此當馬鞍山開採鐵礦的消息傳開後,便吸弔了大量失者前往應徵。1950至51年高峰期有五千多個工在馬鞍山工作。而礦場在五十年代中期曾大量裁員,不少失業的礦工被迫區流浪行乞維生,據聞有些死街頭。

──摘錄自梁炳華博士《香港的一首史詩》

 

黃子作先生──作叔,1950年,還不過是18、19歲的小伙子,由於生活艱難,就從陸豐跑到香港工作。當時馬鞍山礦場還剛開發,需要大量勞力,當判頭的四叔見他「有氣有力」,就叫他來幫幫手。在馬鞍山礦場傾注了不少血汗。

 

開闢「荒涼之地」

據作叔敘述,開礦的工序不算繁複,但甚麼都是靠人手操作。「開明山」(即把山表面的泥土挖走)、「去出皮」(即拔去山上的樹木和雜草)、掘隧道、鎚石、搬石……當時馬鞍山可是個「荒涼之地」,到處不是草就是樹,找誰來採礦呢?

 

幸好當時正值大陸解放後不久,不少中國人從順德、潮州和北方等地跑來掙錢,也有工頭特意到廣西和湖北一帶招工,帶來400多名國共戰後的退伍軍人來採礦。

 

這班早期的礦工可說是礦場的「開荒牛」,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背景、文化和方這,以血汗來灌溉這塊不蕪之地。

 

小礦場不兒戲

當時礦場雖小,組織一點也不兒戲。每個礦工都隸屬一個「工隊」,人數由十多人至百多人不等,在不同區域開採,由判頭帶領、管理及分配工作,礦工可以隨時轉工隊,非常自由。

 

有趣的是,工隊都以判頭命名,作叔數數家珍地說:「其他嘛,還有『史果饒』、『高福生』、『姚錦雲』、『汪鳳記』……『高福生』工隊多人……」在他看來彷彿就是昨天的事情。

 

除了判頭,每隊工隊還有一個叫『隊長』的人物,嚴格來?他們也不算是礦場的僱員,因為礦場不會給他們酬勞。他們要為工人排難解紛,向公司追討薪金,要是公司經營有困難,沒糧出,就替他們到公司合作社爭取米、油、煙和其他糧食做補償,總之別讓工人「蝕底」。

 

因此,他們的「老闆」是礦工們,他們每賺100元,就得給隊長付10元,隊長再從當中抽2元給公司,一元作保證金,一元作醫療費。

 

不見天日

一個黑漆漆、似是無止境伸延的礦洞,就是礦工燃燒體力、賺取三餐的地方。礦工每逢進入礦洞前都要「掛牌」,即把刻有自己名字和編號的竹牌一併帶進去,方便出來時紀錄開採量;也保障工人安全,掛牌久久未返,代表工人可能有意外,需要救援。

 

礦工日班朝8晚4;夜班晚5晚11,每天工作8小時。刮風下雨照常工作,甚少休息。黑暗的礦洞裏,刮風下雨照常工作,甚少休息。黑暗的礦洞裏,賴以照明的就只是兩旁一排排的燈,洞裏洞外的人,也同時靠此燈來傳達信息:要是你見到到燈不停的閃呀,閃那就最好趕快出去,因為那召集工人講話的信號;要是你朏到閃燈三下,那即是說─下班了!

 

數千個工人就是這樣日復日不停地開採,「打斜坑」、「打長孔」,礦就塌下來,打好了一堆礦後,就用鐵斗車沿黑暗的礦洞路軌堆下「直井」。那時還未有電池或電火車,開採所得礦物是依靠運輸車由 240向下推。起初的運輸車只是一架車殼,需釘上木板才可以使用;後來添置剷泥機和鐵斗車(五十鈴)。

 

礦工生涯

「礦工,其實是苦力!」作叔說穿爛鞋子不過是家常便飯。有別的礦工指出,初到礦場工作時,衣服也不夠穿,天天只吃海帶、沒有肉吃;住的是地下棚宿,日曬雨淋;搬20多磅石頭,為的只是3毛錢的報酬。及後情好轉,了才搭起黃泥屋居住。生活青苦,生命也沒甚保障。很多工人因打石時被風砲所傷,亦有人給炸死。

 

50年代中期,公司大裁員,不少失業礦工被迫到巿區行乞,有的更餓死街頭,餘下來的,吃的也不只是十年八載的苦。1991年,「香港人健康中心」進行調查,發現被訪的70多位老礦工,中超過7成有心肺疾病,3成患矽肺病。

 

情繫馬鞍山

礦工在馬鞍山勞碌半生,換來的感情卻是一生的。這兒早己是也們的「家」,直至礦場結束了,不少老礦工還願意在這個地方留守終身。

 

作叔說起礦洞,竟還會以「冬暖夏涼、感覺很好」來形容。他指,礦洞是依山而建,吸收自然風,配合季節性風向,空氣會自然流進礦洞內,礦洞才不是悶熱的「密室」!

 

大部份的礦工都覺得馬鞍山的治安好,礦場有礦警巡邏;地理上又是個天然的「隔離營」,村民間互相認識,很少外來者。即使有人到訪,司機也會自動向他們查問究竟,所以居民多夜不閉戶。

 

70年代中期台灣政府派人來請居民往台居住,他們的反應也不太熱烈,因為他們大多己在這兒落地生根,過著槳天知命、安穩的生活了。

 

題辭
當年情
別有洞天
鞍山天與地
馬鞍山三寶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