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古稱「棘園」,反映古代沙田是一塊遍佈荊棘的荒蕪園地,及後又被稱為「瀝源」,意即清水之源。昔日城門河上游所流下之水非常清澈,村民在河的兩岸建立村落,「瀝源」或稱「瀝源堡」或「瀝源洞」,「堡」或「洞」乃一大鄉之意。
由於「瀝源」地接海濱,海潮低退時,常露出潔淨美麗的沙灘,而沙泥經年積聚,遂成可供耕種的田野,加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中間是一片大平原,環顧四周,它就像被大大小小的山峰巨谷緊緊圍繞看,因此又俗稱「沙田谷」。昔日在「瀝源」芸芸村落中,有以「沙田」命名的,如「沙田圍」及「沙田頭」兩村。
沙田這個地區名稱,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
1898 年當中(滿清政府)英簽訂北京條約後,英國以九十九年期租借得「新界」,並隨即派員勘察及接收新界各地方,並由九龍越山至「沙田圍」,向村民查問地方名稱時,村民以該村名據報,從此,英軍就誤把整個「瀝源」作為「沙田」了,而此一名稱,更沿用至今。
說法二
1866 年意大利神父華隆泰利( Volonteri )所繪的「新安縣全圖」中亦見有「沙田」字眼,極有可能是因為「沙田圍」處於通往「官富」(即今九龍城)的「沙田坳」之山腳下,往九龍區者,此乃必經之地,是故較為人所熟知,故於沙田區未有之時,「沙田」一名已出現於地圖中。
說法三
早在 19 世紀或以前,昔日所指的瀝源已定名為沙田,在當時的地圖上沙田與大埔、林村、汀角、全灣 ( 荃灣 ) 、西貢等地齊名。
《新沙田》 1978年1月7日